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Dr. Cindy Wong

癌症瑣碎事:醫生醫生,唔照掃描得唔得呀? (1)

對於癌症病人來說,定期進行造影檢查是必然程序.確診腫瘤一刻需要進行造影檢診來確定期數並釐定治療方案,及後還要進行更多的造影檢查來監測治療進度或復發跡象.對於已經擴散,需要持久作戰的病人來說,我們也建議定時進行造影檢查監測治療進度.不少病人坦然跟我分享這方面的擔心,正如圖表所示,除了磁力共振以外,絕大部份的造影檢查均有幅射.細心觀察會知道,承受一次正電子掃描的幅射量,等如我們平日於一般環境生活所接觸到的8年幅射量.

哇哇哇,8年幅射QUOTA喎,那我的腫瘤不會惡化得更快嗎?!我現在因為腫瘤已經很痛苦,再進行多次造影而腫瘤惡化的話那豈非本末倒置?!

我們腫瘤科醫生是有意誤導刁難病人嗎?先解釋一下我們要定時進行影像檢查的原因.我們使用的抗癌治療有一定毒性,也並非百份百有效,如果缺乏準確方法監測治療的話,長時間用高毒性卻沒有成效的治療,相比承受額外幅射的風險更高.一方面要承受治療引起的嚴重併發症,另一方面病情失控及於短時間內導致器官衰竭甚或威脅生命的確是個大問題.雖然造影檢查的幅射量不輕, 理論上或有一定風險,但因為重複造影而增加患上腫瘤的實際比率乃屬低水平.更直接的說,幅射的風險是造成腫瘤,對於身體已形成腫瘤的病人來說其實額外風險並不特別高,因為由幅射引起的腫瘤一般十年八年後才會形成,而且機會率大约為700份之一,相反因為治療失效而未有確早發現,惡化的病情或會於數星期或數月後構成生命危險.因此,即使造影檢查含有幅射對身體有害,但我們腫瘤科醫生仍然定期為病人安排檢查,背後實情利大於弊.

病人或會問,是否存在沒有幅射的影像檢查又能幫助監測病情及治療進度?如此則無需承受額外幅射風險及達到本來目標?其實在多種影像檢查之中,磁力共振及超聲波都沒有幅射,但它們的影像大部份時候都不夠理想,不夠用來監測治療進度.所謂最理想的影像,就例如正電子檢查這全身掃描,它除了有追踪功能,透過量度腫瘤大小及活躍程度來作出比較, 使我們更易找出問題所在並判斷病情進度.再者,電腦掃描需時較短就能捕捉我們所需影像,病人不用長時間躺臥於病床上,變相提高檢查的舒適度.相反,磁力共振需要較大量時間去捕捉身體各部份的影像來達到進一步比對效果,而且按不同身體部位逐一收費,價錢比較昂貴.另外,肺部器官活動量較大有ARTIFACT,所以以肺部為例並非每個身體部位都適合採用磁力共振.超聲波也需要分開身體不同地方做檢查,同樣地不是每個身體部份都適合採用.因此,磁力共振及超聲波都不是理想的方法去監測治療進度,但用於已根治的腫瘤來監測復發風險的方向是可行的.其實我們必需分析個別病情來決定哪一種影像方式最為適合,建議跟主診醫生好好商討一下自己情況,來決定採用哪項檢查同時不會構成額外風險,不能一概而論.

最後,謹記不要過份擔心造影帶來的幅射,影響了治療進度及其他安排.因為白醫的害處更大,切記小心小心.




癌指數係乜東東?

癌指數基本上是每一位病人都會向我提問的項目.癌指數涉及的問題非常廣泛,那究竟什麼是癌指數呢?

首先,大部份病人誤會癌指數與腫瘤直接掛勾,以為有腫瘤的病人才會有癌指數,反之正常人的指數應該為零,如此想法其實大錯特錯.我們透過診所或化驗室檢測的癌指數,其實是血液裡面的蛋白或抗原.我們每人每日都會製造正常蛋白,只是腫瘤病人製造出的蛋白數量有可能特別多,因而即使健康的人也不會擁有數值為零的癌指數.癌指數有一個專屬的正常值,除了EB GENE這個需要量度DNA的鼻咽癌指數外,其他種類的癌指數不會出現數值為零的情況.不少病人未能消化這概念,所以我多用比喻來解說,:例如鼻涕,我們正常每人每日都有少量分泌而未必察覺,但遇上傷風感冒時,鼻腔發炎致使鼻涕分泌增多,我們就知道生病了.癌指數的道理雷同,當我們有病時隨之增高,就如生病時我們可能只會咳嗽而不一定有鼻涕,所以縱使有腫瘤的病人也不一定有高的癌指數.這就是我們俗稱假陰性的情況,意思是即使我們有病但卻擁有正常的癌指數數值,甚至讓人誤以為自己沒有腫瘤.

癌指數也會出現假陽性的情況.因為血蛋白很容易受干擾,例如患者有傷風感冒,尿道炎,正服食中藥期間等,身體會產生額外血蛋白造成升幅,致使血蛋白也就是癌指數高於正常值但實情沒有患病,所以只憑癌指數來判斷一個人的腫瘤情況是非常危險的.我非常反對方間部份化驗室單憑以抽血驗癌指數的方式來作身體檢查,甚至以此結果排除腫瘤.這方法不但沒有醫學數據支持,也存在受報告所誤導,病人以為沒有腫瘤因而延遲接受正規治療的機會.

那什麼時候用癌指數才最適當?我們建議大部份病人確診腫瘤,同時某些特定腫瘤癌指數有上升趨勢時,透過監測癌指數上落幅度來判斷治療成效.完成治療後,假如癌指數回復正常水平,日後覆診我們也可以監測癌指數的升幅來分析評估復發風險.當然,某幾類特別的癌指數如PSA, AFP, EBV DNA等,除了用於監測治療進度外,某程度上還可以協助我們確診腫瘤(PSA用於前列腺癌, AFP甲胎蛋白用於肝癌, EBV DNA用於鼻咽癌).

不同類型的腫瘤是否都有自己特定的癌指數呢?答案是錯的.雖然上述提及PSA, EBV DNA等癌指數能夠反映特定腫瘤,但其他常用的癌指數如CEA, CA15.3, CA19., Ca 125 等都不會應用於特定腫瘤上.打比如,肺癌病人及乳癌病人同樣都可以擁有高數值的CEA及CA15.3,因此絕對不能結論CEA就必定是肺癌或乳癌的指標.我們常於病人確診腫瘤後檢驗一系列癌指數,來清楚知道那一類癌指數於當前情況升高,然後由醫生鎖定有關指數作日後監測之用.

又有不少病人提問,為何於不同化驗室量度的癌指數數值並不一樣?其實不同化驗室應用不同的藥水,分析的方法也各有分別,得出來的參考值當然有所不同.縱使同一病人同一時間抽血,在不同化驗室得出的數值不會一樣,無需為結果大驚小怪.因此如果要比較癌指數來判斷治療成效程度,記得在同一地方做化驗及分析,否則沒有辦法直接比對報告,甚或因指數的高高低低而受驚.

病人再問,本來高企的癌指數成功下降至正常值以內,代表我的腫瘤痊癒了嗎?對於我們腫瘤科醫生而言,癌指數的趨勢TREND,即以指數的升幅或跌幅來判斷治療成效最為重要,而並非它的實質數字.我可以肯定的說,縱使剛病發時癌指數數值高,治療期間癌指數下跌至正常水平,並不代表有關腫瘤已經根治或痊癒,只能表示病情受控,現時的治療方案非常奏效.另一方面,治療期間癌指數跌幅理想,指數下降至正常值後出現平台期的情況其實很常見.即使病情受控,癌指數持續下降也一定不會降至零.其實,癌指數一旦跌入正常值範圍內,就不用太擔心指數能否持續下降.我部份病人於治療期間,有見癌指數正常後未能繼續下跌而感到失望,白白為自己製造情緒陷阱,百害而無一利.即使同一病人同一天同一化驗室抽驗癌指數,上午下午檢驗的結果也未必一致,所以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

病人問我,癌指數是否超越某個水平就必死無言?事實上癌指數與病情並不直接成正比,癌指數的多少不足以反映病情的嚴重程度.我有病人的CA19.9超過20000,超越化驗室可量度的數值,那病人仍然“食得瞓得行得走得”,也沒有任何肝衰竭的跡象.可是另有病人病情惡化至肝衰竭,但癌指數仍未超出100.所以我必需強調,不要著重癌指數的實際數值,那TREND的升幅或跌幅才最重要.

既然癌指數不準確,還有其他更好的量度方法嗎?不少病人聽聞血液循環癌細胞後向我如此提問,不過答案是還未找到.現行醫學領域裡確有初步數據,能夠從血液裡找到血液循環癌細胞,那我們能因此根據它來協助偵測早期癌症並及早治療,或有助我們衡量病人手術後餘下的癌細胞量以進行輔助治療,甚或為日後覆診時作為復發與否的數據?按現行的醫學數據,其實未足以建議醫生正式應用血液循環癌細胞於這幾類範疇上.大家或有疑問,為何可行的理論卻未能實際應用於病人上?最大的挑戰是,我們每人每日都會製造癌細胞,不過正常人的免疫系統能夠自行調節處理,致使這些癌細胞不能聯群結黨形成腫瘤.另外,我們血液裡的癌細胞其實或能於短時間內被白血球正常處理好,不會進一步形成腫瘤,意思是即使我們從血液中偵測到癌細胞,最終不等如形成腫瘤,也不等如我們能斷定它將會何時在我們身體哪一個部份形成腫瘤.因此,檢驗血液循環癌細胞或只會構成恐慌,大於實際益處.

總括而言,雖然癌指數並非最準確量度腫瘤的方法,但可以成為我們的大概指引來了解病情的受控程度,讓我們知道正採用的治療是否奏效.因此,在適當的時候善用適合的癌指數,仍能幫助絕大部份病人.

# 圖為同一病人在不同地方抽同一個癌指數的情況





癌症瑣碎事:醫生醫生唔「打豆」得唔得?

行醫生涯中,間中都會聽到有些癌症病人害怕進行抽血或俗稱「打豆」的靜脈注射等程序,原因無他,因為有一些病人的血管比較幼,以致醫護人員在為他們「拮針」時很難找到血管,往往病人都要被「拮」很多次才可以成功將導管連接上靜脈,打完後手臂又痠又痛,更可能會有一大片瘀青。這對一些需要長期接受治療的癌症病人來說,只是抽血或「打豆」已經為他們帶來莫心理壓力。

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為病人減少這方面的壓力和恐懼呢?其實醫生可以透過為病人進行一些小手術,將裝置放在中央血管中,既可以幫助抽血,又可以減少病人被「拮針」的次數,定時定候進行靜脈注射。接下來會為大家講解兩種幫助病人免卻「拮針」痛苦的常用植入式裝置,各位病人可以在了解過後,再考慮是否進行這些「小手術」。

什麼是中央靜脈導管?

中央靜脈導管(CVC)是指一條長而空心的塑膠管,可以更快速、輕鬆地將營養液、藥物等注入胸部或手臂的大動脈之中,中央靜脈導管亦可以幫助醫護人員更方便地進行抽血程序,免卻病人被「拮針」的痛苦。

中央靜脈導管適合需要長期接受輸液治療、在家治療、血管較幼但需要經常進行抽血檢驗等病人,最常見的就是要進行化療的癌症患者。植入中央靜脈導管有幾種方法,較常見的有全植入式人工血管(Port-A-Cath)和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


完全「隱形」 的全植入式人工血管:



全植入式人工血管(Port-A-Cath)可分為兩部分,包括導管和注射座,即是端口(Port)。在植入後,端口會完全隱藏於皮膚之下,手術後的疤痕也不明顯,病人只會摸到一個大約十元硬幣大小、隱約凸起的圓形,而導管則會連接上靜脈,方便日後將營養液、藥物、輸血等直接進入靜脈。

全植入人工血管需要進行一個小手術,整個手術過程非常簡單,只需大約60分鐘,病人亦只需要接受局部麻醉。最常見的做法會將人工血管植入於鎖骨下方,手術過程會將導管一端連接內頸靜脈,另一端連接端口。端口會隱藏在鎖骨下方的皮膚下,但仍可以準確摸出端口所在,確保可用作靜脈注射。植入端口和導管後,每次當要進行靜脈輸液時,醫護人員都會用針頭穿過端口,將藥物或營養液等輸送入導管,繼而進入靜脈。

全植入式人工血管的好處是端口可謂是「完全隱形」,導管的尾巴不會外露,所以病人不需要擔心會被別人看到,亦不會影響日常活動,而且容易使用,即使病人進行居家治療也可以利用端口進行靜脈注射。植入式的導管和端口可以持續使用幾個月以至幾年,而且受感染的機會較低。

不過病人仍需注意,每隔4個星期便要沖洗一次人工血管,避免導管產生阻塞或凝血。另外也要避免進行擴胸運動和日常生活中壓迫到端口,以免端口和導管受到拉扯。


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可簡單植入無須留疤



另一種常見植入中央靜脈導管的裝置就是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裝置會將一條導管經手臂插入心臟上方的靜脈,一端連接血管,另一端則會外露在手臂上,並使用膠布固定在手臂上。

進行植入PICC過程大約需時30至60分鐘,整個過程可以在診所中,甚至病人床邊進行,無須進入手術室,病人完成植入後也無須住院。醫生會在病人的手臂上找出健康的靜脈,然後將一根幼針插入手臂靜脈中,隨後插入導管。植入的導管會沿著靜脈前進至心臟上方,導管的尾巴就會外露在手臂上,並用蓋子保護導管。

每當需要使用PICC進行靜脈注射時,都需要先拔除保護導管尾巴的蓋子,再將藥物或營養液輸入導管中。植入PICC後,病人要小心保護外露導管,避免細菌感染,每隔一星期左右,病人便需要沖洗導管,防止導管阻塞或凝血情況發生。病人亦不能大幅活動植入了PICC的手臂,或提取重物,以免導管受到拉扯或移位。

不過PICC的價錢較低,大約只需全植入式人工血管的一半價錢左右,對病人的負擔較少,加上PICC無論植入還是移除的過程都比較簡單,無需以手術形式進行,移除後也不會在手臂留下明顯疤痕。


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裝置?

全植入式人工血管和外周置入中心靜脈導管都是有相同作用,亦是很多病人需要置入中央靜脈導管時會首先考慮的方法。不過很多病人都會疑惑,這兩種裝置該如何選擇?如何知道哪一種較適合自己呢?

以使用時間來說,全植入式人工血管較PICC長,短則幾個月,即使最長使用幾年也沒有問題,只需保持導管清潔和定期沖洗便可;而PICC的使用壽命較短,通常只可使用數星期至半年,如果之後再需要使用PICC,便需要更換原本導管,植入一條新導管。

在保養方面,因為植入端口和導管後會在皮膚上有傷口,所以在傷口癒合前都需要定時清潔,免受細菌感染,但在傷口癒合後,一般來說都不需要特別照顧,亦可以沐浴和游泳,只要不要擠壓和拉扯到端口便可;至於PICC因有外露的導管尾巴,病人的日常生活會受到影響,更要小心不要讓水沾濕導管,病人需要用防水物料保護導管,置入裝置的手臂不可以提取重物或360度旋轉手臂,以免導管移位。

同樣地,因為全植入式人工血管的端口和導管會被皮膚完全覆蓋,受細菌感染的機會較低,而PICC的導管尾巴因外露在身體外,有機會經常接觸到空氣和細菌,所以受感染的機會也會較高,而且全植入式人工血管每隔4星期才需要沖洗一次,相比PICC需要每星期沖洗導管確實是方便很多。

這樣聽起來,好像全植入式人工血管比PICC更加好,那為什麼仍有病人選擇PICC呢?

一般來說,全植入式人工血管的價錢都會較高,一次手術的費用約四萬至六萬元,PICC則只需兩萬至四萬元左右,可減少病人的經濟負擔。

另外全植入式人工血管需要經手術進行,不論是植入後或移除後,都會在鎖骨下方留下明顯疤痕,而PICC則只需在放射科部門或病人床邊也可以進行植入,而植入和移除導管後都不會留有疤痕。

使用全植入式人工血管的話,每次使用時皆需要使用針筒刺穿皮膚,將藥物經端口輸入導管,雖然可以在端口的皮膚範圍上使用少量麻醉藥,但仍需要逐次「拮針」以達到靜脈注射的目的;相反PICC因有一小截導管外露,每次進行靜脈注射時,只需利用針頭將載有藥物的導管連接上PICC裝置,無須再另外「拮針」,藥物便可以輸送至靜脈之中。

全植入式人工血管和PICC都各有好處和缺點,病人應該視乎進行的治療類型、自己的身體狀況、醫生建議等條件,選擇適合自己的植入式導管裝置。


進行植入式裝置都是為了讓病人可以更暢順和方便地進行靜脈注射和抽血的過程,尤其是需要進行化療的病人。各位病人最重要是對各種植入式裝置有充分了解,並且根據醫生建議及自己需要,才選擇做不做或使用哪一款裝置。癌症本身已是一場硬仗,如果有方法可以減輕病人對抽血和「打豆」的恐懼和壓力,令病人可以用更輕鬆的心態面對治療,相信即使抗癌的路有多艱難,病人也可以更寬容地面對,讓抗癌日子更容易度過。




勿被電療副作用嚇怕認識電療前、中、後皮膚護理方法

提起電療,不少病人都會想起嘔吐、掉髮、食慾不振等副作用。除此之外,電療後皮膚反應也是很多病人關注的問題,大部分病人覺得電療一定會令皮膚發炎、變黑、潰爛,甚至滲出血水,未開始電療已經被自己的想像所嚇怕。事實上,過往大多數電療引致的嚴重皮膚反應都集中在頭頸部,並非所有接受電療的病人都會經歷皮膚反應,加上多年來電療技術進步,電療對皮膚的副作用已經大大減少。本文就為大家講解電療後皮膚有可能出現的反應,以及各種電療皮膚護理方法,望大家不再受因電療引起的皮膚反應而困擾。

電療後皮膚一定會發炎、變黑、潰爛?

首先,病人一定要清楚知道,電療不一定會引起皮膚反應。電療的部位、方式、劑量,甚至是病人自身因素,例如種族、年紀、病情等,都是影響引發皮膚反應的因素,好像有些人天生容易曬黑,亦有些人即使被太陽曬足全日,也只會有一點點發紅而已。加上如果電療的方式比較傳統、劑量較大、電療部位較敏感的話,都會增加出現皮膚反應的機會。

在電療開始前,其實醫生透過病情、電療位置、劑量,以及個人特質等,可以初步估算出病人會出現多大程度的皮膚反應,從而令病人有充足心理準備,將會面對什麼副作用和留意副作用的出現,最重要是病人清楚知道在什麼情況下要向醫護人員求助。同時,在進行電療前,醫護人員會教導病人有什麼預防措施和護理方法,延遲出現皮膚反應,甚至可以減低嚴重程度。

2020年4月英國放射技師協會(The Society and College of Radiographers)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近年有關電療的技術大幅提升,令電療的方式和劑量都有所進步,已經大大紓緩了很多病人所受之苦。以乳癌患者為例,以往患者進行電療的時間大約需時五至六個星期,現時可以縮減至三至四星期,病人的副作用大幅減少之餘,復發機會亦沒有增加。

雖說如此,只依靠電療方式和劑量的改變去減少皮膚反應的話,對病人本身的幫助並不大,因此醫護人員仍然建議病人在電療前、電療期間和電療完成後,仔細護理及留意皮膚狀況。

電療前、中、後的皮膚護理注意事項

電療前應保持皮膚健康

除了以上提及,醫護人員在電療進行前可以估算出病人會不會出現皮膚反應外,也建議病人確保皮膚維持在最佳狀態。如果之前曾做過手術,要確保手術傷口已經完全康復。此外,需要電療的皮膚部位也要避免任何曬傷、濕疹發作、牛皮癬等皮膚問題。

在飲食方面,病人也可多吸收蛋白質,幫助傷口癒合。另外病人亦最好戒煙,以及為電療照射的皮膚部位做好防曬功夫。

電療期間多留意皮膚狀況

在電療進行期間,病人應時刻留意皮膚狀況,例如有沒有痛楚或痕癢。萬一病人在電療期間出現任何皮膚不適,應該立即聯絡醫護人員,醫生亦會根據患者出現的皮膚狀況,界定屬於什麼級別的皮膚反應。

由電療引致的皮膚炎等級分別:


電療後切忌立即鬆懈

好不容易度過了電療這個難關,許多病人都急不及待想放鬆一下。在此提醒各位病人,有些皮膚反應未必會在電療期間立即出現,有機會只是還未發生,這種情況以乳癌病人最常見。有些病人在電療完成後,可能會去旅行獎勵自己,但需要注意的是,電療病人在治療後,不應該立刻游泳或浸溫泉。

因為即使是完成電療,有些皮膚反應可能在治療後10至14日才出現,所以在電療期間所做的皮膚護理功夫,建議在電療後仍要繼續進行大約兩個月,才可以確保大部分皮膚反應是否不會出現。當然實際情況仍要根據病人個別情況而定,醫護人員治療前都會跟病人解釋詳情,以及電療後要注意的事項。

電療皮膚護理的三大原則

「可不可以洗頭髮?」、「電療後皮膚擦什麼比較好?」、「可不可以塗潤膚霜?要塗多少?」、「蘆薈啫喱可不可以用呢?」⋯⋯以上都是一些病人在電療時經常提及的問題。對於電療期間以及電療後的皮膚護理,在此可以和各位病人分享三大原則。

一、減少摩擦受影響部位

例如病人洗澡後如果使用毛巾擦乾皮膚,可能會造成刺激,可以改用印乾的方法慢慢印乾皮膚。同樣,病人在洗頭後也要避免使用電風筒,最好用毛巾印乾頭髮的水分,減少對頭皮的刺激。如果男性病人在鬚根位置進行電療,亦要盡量避免剃鬚,以及使用含有脫毛成份的產品。

二、減少刺激受影響部位

例如在選擇淋浴露和洗頭水時,要揀選一些沒有刺激皮膚成分、對皮膚溫和的產品,病人應該減少使用一些含有化學成份以及抗生素的護膚品,這些化學成分有機會對皮膚造成刺激。尤其當皮膚已經受損時,更應該避免使用任何含有化學成份的護膚品。

防曬也是一個主要避免皮膚受刺激的元素,因為電療後的皮膚非常敏感,適當塗上防曬以及做好防曬功夫,可以抵擋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

三、為皮膚保濕

在選擇含有保濕成分的用品時,病人要非常小心,避免使用含有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Lauryl Sulfate)以及氧化鋅(Zinc Oxide)的隔離霜,因為這些成分可能會刺激皮膚。另外也要避免一些會加深電療皮膚反應的成分。

其實在電療期間用保濕產品的原因,是為了減少皮膚的痕癢不適。關於使用保濕產品,很多病人會首先想起適合濕疹人士使用的凡士林(即俗稱「豬油膏」)、水性乳霜(Aqueous Cream)以及蘆薈啫喱。不過凡士林和AQ cream都不太適合電療病人使用,因為兩者的質地比較厚身,如果在電療前使用的話,由於皮膚面層加厚,反而會增多在皮膚上的電療劑量,增加引起皮膚反應的風險。

至於蘆薈啫喱同樣不太適合,曾經有位乳癌病人在電療時使用蘆薈啫喱,希望為皮膚保濕,結果乳頭位置爆發濕疹,影響之後的療程。如果在皮膚上使用蘆薈,其實會非常快乾,實在不宜單獨用來作保濕之用。雖然天然產品有獨有好處,但不一定能夠有效紓緩電療病人的皮膚不適,有些人甚至會使用自家種植的蘆薈,但蘆薈表皮的黃色部份含有大黃素,容易引發皮膚敏感,如電療病人使用的話,更加不堪設想。

另外,許多電療病人會將保濕產品,當成太陽油般使用,其實這是大錯特錯。

很多病人以為和塗太陽油預防曬傷一樣道理,怕電療會引發皮膚反應的話,就在進行電療前多塗保濕產品,可以減少對皮膚的傷害。其實這個做法只會適得其反,舉例來說,如果病人需要在早上進行電療,醫生一般會建議在前一日下午塗上保濕產品,不過前一日晚上和進行電療的早上,就不要再補塗。當然電療完成後,病人什麼時間使用保濕產品都沒有問題。

有需要或以藥物紓緩不適

電療期間除了病人自己需要注意皮膚護理外,如果出現任何問題,都可以求助於各位醫護人員。

如果皮膚反應比較嚴重,一般疼痛、痕癢的情況,醫生會決定是否處方藥物以緩和不適情況,如果有脫皮及損傷,醫生會視乎情況而可能處方抗生素給病人服用。

至於護理傷口方面,電療部位的皮膚周邊都是非常脆弱,如果使用一些黏力特強的膠布,可能會令甩皮的情況更加嚴重。一般來說,醫生都會使用一些黏力較低,並不會黏著皮膚的膠布,為病人進行皮膚護理。同時,醫生亦不會在傷口上覆蓋厚厚的護理產品,因為這樣變相會增加電療的反應。

勿被電療嚇怕 得益遠超副作用

各位病人需要留意,即使電療完成後六個星期已經出現所有皮膚反應,並妥善處理,並不代表之後不會再有任何電療的副作用。有些後期的電療副作用,可能在幾個月,甚至幾年後才會出現,例如皮膚纖維化、淋巴水腫、皮膚健康受損導致皮膚發炎、皮膚變薄令微絲血管湧現等。

雖然電療是使用輻射作治療,可能會在正常細胞裡產生病變,導致若干年後,電療範圍出現由電療引起的腫瘤,不過這個情況極為罕見。電療病人很多時會被道聽塗說的電療副作用所嚇怕,其實電療是有效的治療腫瘤方法,既可預防復發,又以根治腫瘤為目的,病人的得益絕對是遠超過副作用,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因前文提到的電療副作用而害怕電療。

其實醫學界一直在進行不同研究,希望從電療劑量、方式、護理方法等,透過不斷改進,既幫助各位電療病人將副作用減到最低,又可以達到最高的治療效果。因應時代進步,病人因電療的皮膚反應而有極大困擾這個情況,其實已經非常少見,大部份病人都認為電療引致的副作用是可以接受的。同時,相信將來會有更多方法令到病人可以更加舒適地進行電療。或者誇張地說一句:希望科學家可以研發到方法,令我們免受癌症和治療之苦,那就更好了!



不可不知的私家醫院晚期癌症病人照顧的開支預算!

自疫情爆發以來, 公立醫院收緊了探病安排, 探病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對於晚期病人及其家屬而言, 簡直是一場令人終生遺憾的惡夢! 所以好多病人家屬都有詢問過在私家醫院做晚期照顧的安排及開支預算, 因為在網上很少這方面的資料, 所以希望在這裏跟大家簡單地敘述一下.

一般沒有住私院經驗的人只會着眼醫院的住房收費,其實私家醫院雜費的收費項目何其多 ! 一般來說住房費每天大約800至3000不等 (視乎房的類別: 普通房,半私家房, 私家房收費都不一樣) . 另外護理費用則視乎病人需要照顧的程度而有所不同, 一般都要數千元一日, 加上晚期病人需要吊針的護理, 最貴的分分鐘是藥錢!! 醫生巡房費一般都跟住房費掛鉤, 如果涉及的專科醫生數量越多,費用亦會隨之然倍增, 所以即使是簡單的護理, 每個月基本開支都近乎十幾萬……相比起公立醫院每天100元的收費, 實在是差天共地! 在私家醫院安排有質素的晚期照顧下, 不但買到難能可貴的家人相處時間, 甚至買到病人的尊嚴……但是另一個問題是無法預算病人要在醫院住多久, 實在令人頭痛!

除了開支預算外, 技術層面的考慮也不少, 由於疫情嚴峻, 很多私家醫院都收緊了病人入院的安排. 如果要安排病人從公立醫院轉到私家醫院做晚期照顧的話, 私家醫生即使過五關斬六將都不一定能把病人轉到私家醫院照顧. 此外, 如果病人在家的狀況已經欠佳, 未能由家人陪同下順利來到私家醫院, 有機會要用到私家緊急救護服務, 由私家救護車送院, 費用約3000至5000元不等!! 所以及早認清自己的病情, 提早制定”紓緩治療”方案, 可以大大減少令人沮喪的局面!

什麼是紓緩治療?

一旦病情影響到其他器官, 治療目標通常難以達至根治效果的時候, 這時紓緩治療是腫瘤治療裏面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晚期治療只是舒緩治療的一部分. 紓緩治療的目標是慢慢地讓病人及家人清楚知道病情將來的發展, 同時妥善地處理病人的身心靈需要, 一步一步地調整以制定符合合理期望的治療方案, 讓一家人都有足夠的時間來作適當的準備! 當中需要大量的時間來輔導病人及家人! 再者“紓緩治療”從來都是” 一個團隊”的工作, 除了醫生以外, 這個團隊還有紓緩組姑娘, 社工, 心理學家, 物理治療師, 職業治療師, 營養師, 牧師以及院牧……這些資源都可在公立醫院比較容易安排, 但最諷刺的是,不想加重政府負擔的中產階層反而並沒有任何支援, 他們承受著最大經濟壓力, 生活壓力! 在私營市場方面, 準備不足的例子比比皆是, 情況確實令人心痛……不是壞心腸,不是不孝, 只是沒有足夠的了解, 未能適時放手, 讓各方總是帶著很多的遺憾……

私營市場做紓緩治療容易嗎?

私營市場做紓緩治療一點也不容易! 相比起一般治療的專業意見以外, 醫生還要投入大量的時間作病人及其家人的輔導, 而且醫生亦要一人要分飾多角, 即一個人扮演一個團隊之餘, 忽然還會有其他不常出現又不瞭解病人狀況的親朋戚友, 甚至精神領袖突然殺出來的挑機 ! 令沉重的工作百上加斤, 吃力不討好! 再者相比起處方化療或處方電療的”含金量”極低(即處方化療或處方電療需要用的時間較少但回報高)! 所以很多病人都很難在私營市場尋找到比較經濟實惠的紓緩治療方案 (大部分的香港人為自己準備的保險保障是很低的)!

Cindy EE 感想:

醫生同病人的關係像極了愛情 (只是比喻, 因為真正的愛情關係是違反醫生守則的!), 如果只有單方面付出, 而病人身邊的人說三道四的話, 又豈能修成正果!?

隨著照顧的病人數量不斷增加, day day 朝9晚11, 無限 on call , 拋夫棄女地瘋狂工作, 工餘時仍在工作, 為的都只是護著自己行醫的一片初心! 身邊的家人, 朋友以及病人都不斷地提醒著我要小心照顧自己的身體. 我總要在過程中學懂如何收放自如, 才能持之以恆地追夢! 雖然照顧病人的大門常開, 但這個門外我總會掛著”非誠勿擾”! 我經常掛在嘴邊說”燃燒生命燃亮生命”! 但我只會燃燒生命來燃亮信任我的病人及其家人的生命! 如果是帶著尋找”次一等”醫生的想法來找我照顧晚期病人的話, 那麼請你回到你的星球找”名醫”吧! ” 非誠勿擾”!!




醫健通-真的樣樣通 ?

解構醫健通


醫健通是什麼?

醫健通是香港政府設立的一個平台,旨在讓所有病人在公立及私家醫院的資料互通,以提升照顧病人的效果、質素及安全。

不過,醫健通是否真的樣樣通?病人是否只需透過登記醫健通就可以解決煩惱?就讓我在這裡為大家從技術層面上分析一下,減少大家被這系統「跣親」,更加有效地遊走於公私營醫療之間。

醫健通登記注意事項

醫健通登記非想像中簡單

每次討論醫健通,通常都要談及兩個範疇。

第一個範疇就是由私家診所或私家醫院查看公立醫院的病人檢查及紀錄,而第二個範疇即是由公立醫院查看私家診所醫院有關病人的各項報告。

如果病人希望在私家診所醫院查看公立醫院的紀錄,每個病人及每一間診所之間都必須進行醫健通登記。這並非病人與醫生掛勾的登記,而是病人與該私家診所/醫院之間的登記,比如某病人有一位熟知自己病情的私家家庭醫生,而該病人已在該醫生的診所登記醫健通,但若然這位醫生需要在診所以外的其他醫院查看病人在公立醫院的紀錄,病人也需要在其他診所或醫院重新登記。

其實,每次在診所中開啟醫健通,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病人帶同智能身份證讓醫護人員處理。否則,如果病人自行在網上登記,除了要先取得12位數字的醫健通號碼,還要取得8位數字的密碼。大部份病人都會因此感到混亂,而即使經過一輪混亂的步驟和各種障礙,最後都可能無法成功開通醫健通。所以,我多數建議病人帶同智能身份證到診所或醫院,這樣更爲直截了當。

當病人透過私家醫生的診所進行抽血、影像、或腸胃鏡等檢查,是否都能經醫健通看到相關醫療紀錄呢?即使病人已在該私家診所進行登記,那就等如資料可以互通嗎?這其實是很多病人一直以來的誤解!事實上,所有報告並不是與私家醫生掛勾的,而是視乎做檢查的診所或醫院本身有否跟醫健通掛勾,每一次檢查都要作一次性的登記,比如每一次在診所中進行影像報告,就需要再次登記來上載報告至醫健通。

上載報告需時 覆診時帶備報告更安心

另一方面,病人需要注意過了一定時期就無法「Dateback」上載報告到醫健通,比如某病人分別在2018年1月及2019年1月進行過正電子掃描,而病人亦授權診所把2019年1月的報告上載至醫健通。在公立醫院醫生成功讀到有關資料的同時,如果醫生希望病人所授權的診所也上載2018年1月的報告,在技術上這是暫時未能做到的。如果診所上載了2019年1月的報告後,才追溯補回上載過往即2018年1月報告的話,會造成混亂。因此,倘若過了特定時間沒有登記上載報告至醫健通的話,是沒有可能重新上載的。

能上載報告的診所必須預先向醫健通登記,因此並非所有診所都可以上載報告至醫健通。現時來說,很多診所都能上載影像報告,但醫健通還沒有足夠技術可上載驗血報告,只有大部份私家醫院能夠上載驗血報告及其他化驗報告。上載報告也需要時間處理,不能期待今天取得驗血報告,就即日內可透過醫健通讀取有關資料,一般都有一星期時間的滯後。

總括來說,現時醫健通的規矩令人感到混亂,不少病人因這系統而觸礁,以為樣樣通,事實是樣樣未通,為此在遊走公立醫院及私家醫生之間經常碰釘,亦令各方缺乏良好溝通。所以我在此奉勸各位,如果你們未了解醫健通,最好在覆診時把所有報告帶在身上,要知道不是每次都能與醫生會面,只要所有文件都帶在身,你會更為安心。

醫健通真的樣樣通?

影像報告及影像是否互通?

首先,私家醫生是否可以透過醫健通查閱病人所有在醫管局內處理的影像報告及影像?答案是,我們只能看到影像的文字報告,但不可以看到任何圖像。縱使只是一張肺片,照完後也不能在醫健通內看得到。所以,病人如果在公立醫院做過影像報告,希望找私家醫生作進一步諮詢,試問私家醫生又怎能只看報告就可解決問題?

其實閱讀報告文字,只能讓醫生有個概念,知道這是一個正常還是非正常的報告,而如果是個非正常的報告,當中文字只能大概形容某器官那一處出現問題及有多少粒出現狀況,比如報告描述某病人肺部出現問題並有5粒未知名東西,其實很難透過文字如座標般告訴大家確實的位置。又如果文字報告屬懷疑肺癌,需要進一步抽組織確診,單憑報告並不足以判斷病人是否適合抽組織,即使適合抽組織又未知應該安排電腦掃描還是器管鏡等技術,因此文字報告不能作準。另外,我們還要視乎負責寫報告的放射科醫生能否有準確的判斷,萬一某放射科醫生看漏眼,或者寫的內容未如準確,那根據此報告作出下一步行動就會很危險。雖然這情況比較罕見,但總括來說,單靠一兩版簡單的文字報告,實在不足以醫生去為病人作決策性的建議。

那醫生如何解決以上情況?私家醫生可以寫信給醫管局轄下醫院的Medical Record Unit (MRU),讓病人申請有關影像的光碟出來予醫生參考,不過申請需時,由入紙到取得光碟,事實上沒有人能告訴病人需時多久,甚或等了又等撲了一場空。而另一個方法就是病人在私家醫院診所從新檢查,但病人又會擔心承受多一次幅射的風險。當然,從公立醫院借取光碟需時,與腫瘤能在短時間內對病人構成生命威脅相比,重複接觸輻射也不算什麼,而醫生一般都會建議病人在私家多做一次影像,以盡快作出下一步治療,盡量減少腫瘤對生命的威脅。

其實,如果政府的醫療體制為以上情況作出特別處理,例如只需要Supporting Staff去幫助醫生病人燒錄光碟,那私家借取光碟其實不牽涉額外醫生資源。只要我們醫療界多行一步,病人就不用承受多一次輻射及花錢重新檢查,醫生亦可以透過公立醫院紀錄作出決策性的建議。我一直認為公立醫院這方面有很大改善空間,而不是就這樣推出了醫健通,以為樣樣通,實情事事不通。又如果醫健通未完善的話,就請加推其他配套措施,直至「完全通」才好跟外界說明這是一個全面的醫健通。

發了牢騷,我又說說故事的另一面。如果病人在私家做了影像,公立醫院的醫生又是否能查閱有關的資訊呢?答案當然不是。以前我未出道私家,在公立醫院工作的日子,每天都在駡私家醫療系統,但其實私家醫院診所在醫健通上都有很多掣肘,即使私家欲上載資料,一來有時間限制,二來影像上又有限制,而且不是每間診所都合符資格上載資料到醫健通,更何況整個香港都有很多可以進行影像檢查的中心。因此我奉勸各位,不要以為在私家醫院診所完成掃描檢查,以為簽過同意書,授權私家把你的報告及影像上載上網就一勞永逸。有可能你在公立醫院覆診那天,花了數個小時終於等到與醫生見面,公立醫生才發現原來資料未被上載,而你恰考又沒有帶報告影像在身,醫生亦愛莫能助,想幫你一把但沒有片又沒有報告,又要待下一次覆診才能跟進。要知道,公立醫院長期有大量病人輪候,下一次與醫生見面可能是兩三個星期之後。

所以呢,每一次談及醫健通我就有點「谷氣」,更荒謬的是不少病人都有誤解,以為今天登記醫健通,比如2020年1月20日登記,那之前所有在私家進行的檢查可以用Sscanner,Scan一下就可以將全部報告上載至醫健通,於是以為每次看醫生都不用帶任何報告及影像…以上當然並非事實!所以,推行了醫健通就誇大它的功效卻絕非其事,不如好好教育大眾有關醫健通並非樣樣通的真相,也不要把病人、私家醫護人員及公立醫護人員變成這系統不足的磨心!藉此簡單的分享,讓大家知道醫健通的缺陷,一方便希望政府醫管局為其作出改善,在系統未完善的情況下,我們私家希望為病人申請影像去作出決策時請加快批核,病人從而省下金錢,也不用承受多一次輻射。與此同時,不論公立還是私家的醫護人員,都去提醒病人因為系統未完善的關係,請病人與醫生會面時帶備所有文件、報告及影像,那永遠能讓你的醫生有效率地作出決定,不會因為任何延誤而耽誤病情。

血液及病理報告是否互通?

首先,公立醫院所有血液報告及病理報告都能被上載至醫健通讓私家醫生查閱,但報告並不是即時能夠查取,以住院病人為例,整段住院期間的抽血及化驗等報告需要待病人出院後幾個工作天才會被上載至醫健通,所以如果家人想為住院中的病人尋求私家醫生意見,並期待私家醫生以公立醫院報告作評論的話是不可能的。

另一方面,現時來說並非每間私家醫院的報告都能被上載至醫健通,我相信不久將來所有私家醫院的血報告都能透過醫健通查閱。至於私家診所數目實在太多,恐怕短時間內較難實踐於醫健通查取私家診所為病人處理的驗血及病理報告。最後奉勸各位,如果於私家診所或醫院進行了任何抽血或其他病理報告,最好記謹於前往公立醫院覆診時把有關報告帶在身上。

醫生診症記錄是否互通?

關於醫生的診症紀錄,醫健通徹徹底底不能互通,而可以透過醫健通讀取的唯一醫生紀錄,就只有住院病人出院後的報告。門診紀錄的話,不論是公立醫院或是私家醫生於診所中的紀錄,一律不能被上載至醫健通。

如果病人要取得公立醫院門診診症紀錄,就需要經由醫療紀錄部作出申請。申請方法有兩個:

1.申請醫生的醫療報告,病人除了要支付約數百元的申請費外,也需耐心等待醫院準備文件,因為病人從醫療紀錄部作出申請後,申請會被傳遞至有關部門,再由部門分發至不同醫生處理。醫院一般容許醫生於28天內撰寫醫療報告,不難想像醫生或會於最後限期前才完成該項工作,所以病人由申請到成功取得報告,時間可能長達個半至兩個月。

以上方法需時處理,收費也並不便宜,所以我會建議病人用第二個方法: 2.申請影印與該次治療的有關文件,以得知醫管局轄下醫生的門診紀錄。病人可以寫下有關診斷開始和完結的年月日,也寫下由哪一個部門發出的醫生紀錄,就可以以每張數元的價錢申請影印醫療紀錄副本。

私家醫生的文件無論如何也沒辦法上載至醫健通,病人唯一可以知道自己私家醫生的紀錄,就是要求私家醫撰寫有關的醫療報告。在此奉勸各位,如果想在公家私家兩邊走,最理想是先行大概了解醫健通的運作,自備相應的醫療紀錄,以方便遊走於不同機構。

手術報告、內窺鏡報告是否互通?

手術報告、內窺鏡報告就像醫健通內的黑洞一樣,完全沒有痕跡也沒有紀錄,所以我通常奉勸病人,如果在公立醫生進行過手術、內窺鏡檢查,又需要報告備本的話,最好儘早透過醫療紀錄部申請影印有關文件。至於私家醫生的報告,一般病人在出院時就能收到報告副本作參考,大家亦必需妥善保管,否則後補文件的話或需額外付費。建議每位病人自備Folder或者Clear Book,把所有病歷分公家私家存放好,那就絕對可以方便你遊走於兩邊醫療機構之中。

藥物紀錄是否互通?

暫時只有公立醫院的藥物紀錄能被上載至醫健通,而私家醫院或診所的藥物紀錄則未能被上載互通。一般而言,藥物紀錄是非常複雜的,大家或會以為醫健通上的門診,住院等藥物紀錄看似很齊備,但常見情況如某病人因為血糖低而住院,所以停止服用某類糖尿藥,又或者某病人血壓低入院而停止服用某類血壓藥,出院後因為沒有重新整理藥單,暫停服用糖尿藥或血壓藥的紀錄並沒有反映在最新的醫療紀錄之中,變相使其他沒有當時住院資料作參考的醫護人員繼續去處方不適合的糖尿藥或血壓藥,這就是所謂被系統紀錄誤導了!

我建議病人及其家屬最好自行紀錄服用中的藥物名稱及劑量,若遇上改變時則更正自己的清單,以免因為紀錄不清晰而重複服用本來需要停止的藥物。

另一方面,我非常贊同醫健通紀錄病人的藥物過敏資料,這絕對是一個重要功能!因為私家及公立兩邊都能互通病人的所有藥物敏感或不良藥物的紀錄,大大減少了病人因為服用已知的過敏藥物而可能危及生命的風險。最後還是要提醒各位,不要因為醫健通這方面的紀錄較完善而掉以輕心,自知有藥物敏感的話最好時刻帶備相關資料,對你絕對安全!

醫健通常見問題

常見問題一:私家醫生能透過eHR醫健通知道所有公立醫院糸統內的資料?

答案:大錯特錯!

從前我在公立醫院當醫生,可以透過一個稱為Electronic Patient Record (EPR)的系統,看到病人在所有醫管局轄下醫院的任何紀錄,包括門診的醫生紀錄、住院的醫生紀錄、手術紀錄、腸胃鏡紀錄、病理報告、任何類型的血報告、影像報告,甚至影像本身都可以在這系統中存取。不過,這EPR只限於在公立醫院的機構內才能聯繫得到,對於公立醫院的醫生要知道病人在其他醫院發生的情況可謂非常方便,可是即使衞生署都不能進入EPR,而EPR這系統與我們私家醫生看到的eHR醫健通系統又其實是兩回事…直到我踏出私家才發現這情況,所以不難理解公立醫院的醫護人員,以為私家醫生可以透過eHR看到跟他們同樣的資料。

實情是,透過eHR我們只可以看到某些住院紀錄,比如說病人由始至終沒有住進醫院,只有門診紀錄的話,私家醫生是不會看到有關資料的。私家醫生只可以看到血報告、病理報告、影像報告,所以如果病人有其他手術報告,或內窺鏡報告,或任何影像如肺片、電腦掃描影像等其實全部都不能在eHR存取。

有時私家醫生為病人節省金錢,知道病人在公立醫院進行過如正電子掃描、磁力共振,或者電腦掃描等影像,其實醫生只能閱讀有關報告,如果醫生想為病人進一步作治療對比,醫生必須要病人返回醫院的醫療紀錄部申請影像來作參考。經過醫療紀錄部去申請這類影像的過程也不容易,除了填表,還要耐心等候,所以過程非常艱巨。

常見問題二:如病人入院後想諮詢私家醫生的意見,醫健通eHR的資料已經非常全面?

答案:都錯!

除了病人經急症室,在急症室內的抽血紀錄可以讓私家醫生透過醫健通看到之外,其他入院後所有報告一律都要待病人出院後才能被上載至醫健通。

如果病人住院期間欲諮詢私家醫生的意見,又或者病人希望被安排轉到私家醫院而需私家醫生先看報告紀錄作出決定的話,私家醫生必須要公立醫院的同事準備一封信件,或者為病人提供於公立醫院的血報告及當前病理紀錄予私家醫生作出初步分析。因為資料不足容易產生誤會,如果把一個病重又資料不清楚的病人,在轉到第二所醫院入院部時,才得知病人實際情況有一定落差的話,有機會因為私家醫院的設施配備不足而拒收並須折返公立醫院。要知道私家醫院並非大家想像中那般自由,每所私家醫院都有自己不為人知的規矩,縱使已經得到某私家醫生的「認頭」轉到私家醫院,還要過五關斬六將,在很多條件都符合下才能送抵私家病房裡。

常見問題三:私家診所為何不把所有過往的紀錄都上載到eHR醫健通?

答案:首先,要預先指定跟政府有登記的影像中心或診所才可上載特定影像報告,並非所有影像都能被上載,而且上載報告有一定規矩。為免要上載某些陳年的影像報告而打亂整個系統,一般在檢查日子後的一段短時間內就需要上載有關報告至醫健通,而上載報告也不能Dateback。

最後要補充一下大眾對醫健通的誤解。大眾可能以為醫健通的紀錄就是我們用Scanner,把手上的報告Scan後上載上網…還是那句,大錯特錯!這系統有很多規矩及格式,只能說需要預先登記而且符合系統需求,才能把某些特定報告上載至醫健通,而不是大眾以為即使我們的手寫紀錄,或任何形式的血報告等都能放進系統內。

所以奉勸各位,不要以為自己已完成了一次的醫健通登記即所向無敵,而不用攜帶任何報告資料與私家醫生會診。只要用一個簡便的公文袋,保存所有病人過往的影像,病理及藥物報告,絕對方便病人及其家人與公立醫生或私家醫生之間建立最好的溝通方式,百利而無一害。我希望這個系統將來能夠非常成熟及全面,方便所有醫護人員不論在任何機構工作下都能幫助病人。



【電療教室】世上沒有最強的電機,只有最適合的電療方法!

經常遇到很多病人慕名指定選用不同的新型電機。不過最新、最貴,是否就等於最好?

打個比喻,以選購電話為例,雖然最新型號的電話一般擁有最新潮的功能,但若然用家是老友記,他們隨時連普通打電話也感到困難,更遑論使用電話中比較尖端、先進的功能。




【電療教室:電療即電流貫穿人體?電療後會釋放輻射?跟你拆解各種電療謬誤!】

在分析各種高科技電機之前,先和大家講解一下有關電療的基本知識,釐清對電療的誤解。

提起電療,病人往往產生各種錯誤的聯想,例如以為電療是將一些物質注入身體再釋放電流,或以為電療過程需要全身麻醉,又或者只需使用放在診所的電機,簡單插個電掣就可以放電等等。

事實上,電療的名稱不盡準確,正確來説理應稱爲「放射治療」,即是用輻射治療腫瘤。每次提起輻射,大家就會顯得憂心仲仲。回想日本福島曾泄漏可怕的核輻射,當時人人聞之色變,為什麼如今我們還要用輻射治療癌症?

其實一些具毒性的治療,只要用得其所,就會達到應有的治療效果,當中依靠我們對治療技術的掌握程度,令患者既可得到治療效果,又可減少副作用。譬如類固醇可以醫治沙士,但大家會擔心它引致的骨枯、氣促等副作用;又如砒霜本身帶有毒性,但同時又可醫治癌症,所以多年來,我們不斷改進電療技術,希望達至最佳治療效果的同時,也將副作用減至最低。

輻射如何治療癌症?

要了解輻射如何治療癌症,就要由人體細胞如何生長說起。

我們身體裡的細胞不論正常與否,都需要透過細胞分裂,即一變二、二變四、四變八的方式去生長。癌細胞的生長週期比一般正常細胞快得多,因此會在短時間內擾亂身體不同器官的功能平衡,導致器官衰竭,繼而奪取人命。

透過將輻射射進體内,便可影響癌細胞及正常細胞的生長週期,繼而不能進行下一次細胞分裂,令細胞生長停頓,而停止生長的癌細胞則會自然被人體吸收。由此可見,電療會同時影響癌細胞和正常細胞,所以要靠專業技術將輻射聚焦癌細胞範圍,盡量減少對正常細胞的影響。

電療是如何將輻射射進細胞?

電療的方式一般可分爲外電和內電。外電是將輻射由體外射進體內,好比進行電腦掃描,病人只需躺在床上,輻射便會透過電機機頭射進體內;內電則是將含有輻射的藥物,透過進食或注射的方式,進入病人的體內,讓輻射走遍全身。不過內電的治療原理並非今次講解的範疇,有機會再跟大家分析。

補充一點,外電治療不會令身體積聚輻射,病人進行治療後,不用擔心回家後會釋放輻射物質,因此病人可以和家人有一般正常的身體接觸。至於接受內電治療的病人,由於體內的輻射物質會慢慢釋放,所以病人和家人相處時有特別的注意事項。

電腦掃描和電療同等威力?

曾有病人問及,接受體外電療的過程跟電腦掃描或正電子掃描相似,那麽它們是否都有同等的輻射威力?

我們平日所用的普通造影檢查,它們的能量單位是kV(Kilovoltage),只需低能量便可以達到造影的效果,而檢查通常只需十幾秒,而且是一次性的。至於進行電療的電機,它們的能量單位是MV(Megavoltage),即kV的一千倍,而一次電機治療則需要幾分鐘至十幾分鐘不等,並需要進行五次、十次,以至二十、三十次。可想而知,兩者的輻射份量可謂差天共地。

有人說,進行一次電腦掃描或正電子掃描,人體已經承受七年間可接受的輻射限額,那麽電療豈非令人承受更恐怖的輻射水平?

要解答這個問題,首先要講解電腦掃描、正電子掃描和電療的意義。一般大眾接受電腦掃描或正電子掃描,是為了檢查身體中有沒有毛病,並且是根據醫生的專業決定,才會進行檢查;癌症病人體內則已經有一個會危害生命的腫瘤,所以需要透過電療去醫治,兩者實在不能相提並論。

作為腫瘤科醫生,我們必須仔細分析病人的病歷,去選擇最適合的電療方式和劑量,才可以最佳地去運用如此大能量的輻射去治療腫瘤。平時我會跟病人簡單解釋,電療並非如他們想像中恐怖,只需躺在床上,電機可將大能量的輻射射進體內,用來阻止腫瘤生長。整個過程並不令人生畏,病人不會感到痛楚,也不會辛苦。

電療之所以經常被人認為辛苦,是在於它所引起的副作用。電療會影響體內器官的功能,導致食道炎、肺炎、胃炎、腸炎等病症,這些副作用才會令病人感到辛苦,而進行電療的過程其實並不會令病人感到不適。







【電療教室:公立和私家如何選擇?IMRT、VMAT係乜東東?】

經常有病人問我:在公立和私家醫院接受電療到底有甚麼分別呢?相信這亦是很多癌症病人心裡的疑問。通常我會向病人解釋,兩者主要有五大分別:(一)費用;(二)時間;(三)自由度;(四)電療機器;(五)電療技術。

首三項相信大家都很易理解。在公立醫院接受電療,費用必然較私家醫院低廉,但等候時間較長(一般約三至四星期),而且不能自由選擇醫生和治療時間。在電療機器方面,除了伊利沙伯醫院配備螺旋刀外,全港公立醫院採用的都是直線加速器(linear accelerator);而私家醫院則配備較新型號的直線加速器、螺旋刀、伽馬刀、數碼導航刀(CyberKnife)等。

本文主要想探討的是最後一項分別——電療技術。根據我的臨床經驗,對於大部份的電療方案,直線加速器已能達到非常好的效果,實在毋須在電療設備上「追新款」。那麼,既然公立和私家醫院同樣採用直線加速器,兩者是否能做到同樣的效果呢?那便要看看所用的電療技術了。

事實上,直線加速器只是一個統稱,涵蓋很多不同電療方式,包括最簡單的二維電療技術和三維電療技術(以下簡稱2D治療和3D治療),以至現時私家醫院大多採用的IMRT(強度調控治療)和VMAT(弧形調控治療)。以下我嘗試用簡單方式解釋它們之間的分別,看過之後你便會了解,即使同樣使用直線加速器,得出的效果也可以有很大差別。

效率較高但副作用較多:2D和3D治療

如果人體是蘋果,腫瘤是中間的蘋果芯,那麼蘋果肉就是腫瘤周遭的器官和組織。如電療的輻射照射到蘋果肉,會導致各種各樣的副作用。假設我們要攻擊的目標是食道內的腫瘤,受牽連的便可能包括胸、心臟和脊椎,導致各種各樣的副作用。

最理想的電療方式,當然是避開蘋果肉,直接將輻射照射到蘋果芯,但這不可能做到。退而求其次,我們希望做到的,就是在攻擊到蘋果芯的同時,儘量減少對蘋果肉的傷害。

以下我以列點方式比較2D治療和3D治療的分別:

2D治療

- 透過一至兩個入射角度將輻射照射入體內。

- 正如圖一所示,如只從前後兩個方向進行電療,將有很大部分的蘋果肉會受到牽連(即圖中黃色長形部份)。

- 不論是設計還是執行電療的時間均較3D治療為短。



3D治療

- 透過兩個以上的入射角度將輻射照射入體內。

- 可利用電腦掃描造影,更準確掌握腫瘤位置,並且更精準計算輻射在每個入射角度的分佈。

- 正如圖二所示,如從前後左右四個方向進行電療,便可將目標鎖定(即圖中黃色四方部份),減少無辜受到牽連的地方。

- 牽涉較多工序,需時較2D治療長。

由於2D和3D治療可在相對短的時間內處理大量病人,這兩種方式佔公立醫院整體電療個案約八成。雖然效率較高,但會令腫瘤附近較多無辜器官或組織受牽連,產生的副作用較多。



精確瞄準目標:IMRT和VMAT技術

那麼,同樣採用直線加速器,如何達到減少副作用的目的呢?答案就在於所採用的電療技術。如果運用IMRT和VMAT技術,以電腦精確計算入射角度和劑量,便能在攻擊蘋果芯的同時,儘量避免蘋果肉受到傷害。由於兩種技術都涉及複雜的物理概念,在此只能略作介紹。

看過2D和3D的分別後,你想必能理解到,入射角度越多,便越能仔細瞄準腫瘤位置。如(圖三)所示,如環繞腫瘤從360度進行電療,目標便能鎖定為一個圓形。圖三只是平面圖,但真實的腫瘤是立體而且形狀不規則的(見圖四)。此情況下,除了要從360度進行電療外,更要因應腫瘤形狀,控制每個入射角度的劑量,從而規劃出最有效攻擊目標,同時將副作用減至最小的電療方案。

可想而知,IMRT和VMAT技術無論在電療設計以至執行上都需要更多人力物力,所用時間比起2D和3D治療超出幾倍,現實上未必能夠在公立醫院廣泛採用。






選擇公立或私家應考慮自身情況

當然,因應不同類型的癌症和腫瘤的位置,我們可再深入探討「最適合」的電療方式。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簡介利用直線加速器作2D和3D治療,以及較先進的IMRT和VMAT技術之間的分別,讓大家有基本的了解。在往後的「電療教室」,我會繼續講解不同電療機器的特性,以及不同情況下適宜採用的電療機器和電療方式。

大家在公立和私家醫院接受電療,有着不同需要考慮的因素,最重要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案。IMRT和VMAT技術無疑較為先進,但費用相對較高,亦並非所有癌症都有必要使用。假如你對不同電療方案有疑問,我鼓勵你向主診醫生主動查詢。






【電療「海鮮價」的迷思】過去曾有病人問及,電療只是將高能量的放射線射向腫瘤,從而殺死癌細胞,看似原理簡單,爲什麽會費用昂貴,而且不同電療方案的收費更有所不同?

事實上,隨著醫療科技的提升,電療已非只是「電死」癌細胞簡單。現時的電療技術除了可以更精準地將能量射向腫瘤,提升療效,也可以降低對周邊健康組織的傷害,顯著減少治療帶來的副作用。醫生亦會因應不同情況,採用不同的電療技術,為病人爭取最佳效果。

以電療治療左乳房/胸部為例,我一般建議病人接受具弧形調控(VMAT)和主動式呼吸調控技術的電療方案。VMAT是指電療儀器會在病人身體外圍,以弧形的方向旋轉,並因應腫瘤的位置放出準確的放射線。除了射線的照射角度比傳統的電療技術更靈活、更具彈性,電腦在設計電療規劃和進行治療的時候,更可以調控射線的強度。如預測從某個角度照射會對正常組織造成較大傷害,電腦系統便可利用精密複雜的運算技術,根據醫生的臨床需求,將各個角度的射線強度調整至最佳水平,既可以將高劑量射線集中於腫瘤區域,又可以盡可能減少對正常組織造成的傷害。如需要減少對主要器官如肺部、心臟主要血管的電療劑量,VMAT配合主動式呼吸調控技術雙劍合璧,效果更勝螺旋刀(Tomo)。

至於主動式呼吸調控技術,則由於病人呼吸時肺部活動會改變腫瘤的位置,而電療規劃就可以因應病人的呼吸而調節,度身訂造射線,可減少對肺部、心臟及左前降支動脈的電療劑量, 從而減低電療引起的長遠後遺症。

在治療期間, 病人需要深深吸一口大氣,然後忍住20至30秒。醫生會透過儀器監測病人的情況,確保病人能夠穩定地忍氣,才會啓動治療。由於整個電療過程涉及衆多人力物力,所以牽涉這些技術的電療方案都花費龐大,一般約需港幣20多萬, 通常會超出一般醫療保險的覆蓋範圍!










電療教室: 脊椎骨轉移電療- 脊椎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 for spinal metastasis,SBRT)係乜東東? SBRT如何大大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質素?

為何脊椎骨轉移這麼麻煩?

脊骨是癌症骨骼轉移最常受影響位置,脊椎骨轉移最令人煩惱的地方就是有很多令人困擾的徵狀,脊椎內藏脊髓神經,是大腦控制四肢活動的唯一神經通道,當癌細胞擴散到脊椎的時候,會造成骨骼脆弱,引發持續疼痛有機會出現突發性骨折,壓住脊椎或神經,出現麻痺或癱瘓等症狀。一般來說,骨轉移很難對病人有直接致命的影響,但是卻能透過不能承受的痛,或者不能承受的癱瘓或失禁的情況,令病人生不如死,比死更難受! 間接因為情緒失控的問題令病情有機會急速惡化,或因長期臥床而出現急性併發症,間接加速病人死亡的風險!

如何處理脊椎骨轉移?

控制骨轉移最治標治本的方法是透過控制腫瘤的全身性治療 (例如標靶化療或者免疫療法直接控制腫瘤,或者透過定時定候打骨針減低骨轉而引起的併發症) ,另一方面有些病人可以透過電療 (放射治療)止痛,減少骨折或壓住脊椎的情況,對於寡轉移的腫瘤情況,已經有第二階段的研究數據顯示脊椎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ation therapy,SBRT)對比一般傳統嘅電療可以改善腫瘤控制延長平均總生存期!

打個比喻,如果以腫瘤比喻為白蟻,木頭比喻為骨頭,脊椎就好比一間屋嘅橫樑一樣,病情嘅惡化,就好比白蟻嘅侵蝕變成危樓,分分鐘冧樓! 全身性嘅治療就好比在屋內放置白蟻藥餌,希望能夠一次過將屋內的白蟻殲滅,但是效果需時! 電療就好比直接在白蟻的巢穴噴殺蟻藥一樣,效果比較簡單直接而且快速見效,但是未能把全屋的白蟻同一時間控制! 所以同一時間在屋內放置白蟻藥餌及在白蟻的巢穴噴殺蟻藥,可以更加有效把白蟻殲滅!

脊椎立體定向放射治療(Spine SBRT)有什麼優勝之處?

傳統電療對脊骨腫瘤有很大的局限。最主要原因是脊椎骨和脊髓距離太近,最多只有幾毫米,而傳統治療的準確度誤差達5至10毫米,如要以較高放射劑量控制腫瘤,無可避免會「誤中副車」,傷及脊髓神經。加上脊髓神經對放射線能量特別敏感,所以只能用脊髓神經能夠承受的劑量來處方脊椎骨嘅電療劑量,由於整體電療的劑量比較低,止痛以及控制腫瘤的效果也比較遜色! 所以電療後嘅成功率不太高,即使有效效果亦不持久,但是卻不能再次以傳統的電療方式接受電療 (因為脊髓神經對之前的電療有記憶,第二次電療會累積電療劑量而造成電療引起嘅永久損害),所以很多病人都有聽講過每個位置一生人只可以電一次嘅講法!

SBRT透過精密嘅放射劑量計算,較少嘅電療次數(一般不超過5次),高定位精度,快速劑量跌落梯度和最大正常組織保護。加上治療期間的影像導航,把高劑量放射能量準確投射至腫瘤以及脊椎骨上,位置誤差在1-2毫米左右。SBRT的放射生物學優勢在於單次放療劑量提高帶來的更大的細胞殺傷效應,使用有限的放療次數可以減少在更長放療療程中腫瘤加速增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數據顯示,SBRT用於第一次脊椎骨放射療上,1年病情控制率有機會高達九成,主脊髓神經受損風險在千分之一以下。如果第一次用傳統的電療方式,透過計算電療劑量之後,仍然有大部分病人能夠以SBRT的形式進行第二次的電療,所以時代已經唔同咗,好多時候人體的不同位置都可以電療超過一次!

Spine SBRT 是否很多副作用?

大部分病人電療期間都沒有大的副作用。一般常見的副作用包括疲倦或者增加疼痛,另外,視乎電療椎骨的位置,副作用亦有所不同,頸胸部椎骨電療有機會引起吞嚥疼痛及困難,腰背部椎骨電療有機會胃腸道反應,大部分症狀都只是短暫性質。罕見的副作用包括主脊髓神經受損,損害週邊主要器官或突發性骨折,需要進行緊急手術。

所以整體來說副作用相對小而成效又相對高,大大改善癌症病人的生活質素!

Spine SBRT 用什麼類型的電機? 公立醫院有冇得做? 私家醫院做貴唔貴?

正如之前電療教室所講,香港有四大種電機: 直線加速器,螺旋刀,數碼導航刀以及伽瑪刀。咁邊種電機先至最適合呢?

伽瑪刀只係可以用嚟做腦部電療! 雖然之前曾經有人講過「全身伽瑪刀」,而且負責發明的中國首席科學家羅患新官肺炎肺病逝,但是這台「全身伽瑪刀」只是中國獨有,所以數據不多! 香港是不會用伽瑪刀做 Spine SBRT 的!

直線加速器,螺旋刀以及數碼導航刀都適合做 Spine SBRT,每部機都有佢哋嘅優點同弱點,沒有一種能有壓倒性的優勢,只是直線加速器醫學文獻比較多,電療的時間相對短,公立醫院亦有這類型電機,即使在私家醫院電療費用亦比較合理,所以大部分醫生都會用直線加速器做 Spine SBRT。

最後, 並不是每個病人都適合做Spine SBRT, 所以最好都係同你嘅主診醫生討論一下,邊啲電療方案最適合你,這一篇嘅文章目的都係想大家初步知道這是什麼一回事!




電療教室: 腦部電療-腦轉移應該用咩電療方法好?

首先,腦部的放射治療不僅包括腦轉移,還包括其他腦腫瘤,例如膠質瘤,腦膜瘤,神經鞘瘤,腦垂體瘤...。這次我集中討論用於腦轉移的放射治療技術。(冷知識: 很多病人弄不清楚什麼是腦轉移,他們以為擴散到腦部便是腦癌! 其實腦癌治療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約有20-40%的癌症患者在患病期間出現腦轉移的問題,肺癌,大腸癌,乳腺癌,腎細胞癌或黑色素瘤患者尤為常見。

腦轉移是主要影響癌症病人生活質素及壽命的原因。未經治療的患者預後較差,預期壽命為1-3個月。由於腦組織受到「血腦屏障」保護,令傳統化療和大部分標靶治療都不能有效滲透。要清除腦內的癌細胞,主要方案是手術及放射治療。醫生一般會視乎病人的身體狀況,腦轉移多寡,腦轉移以外的病情分佈以及病人的年紀來制定適當的治療方案。

如病發時身體的狀況已經非常不理想的話 (例如長期臥床, 身體多個器官衰竭的話) ,一般都不會建議電療。

如果出現1至4個轉移灶身體狀況理想,而且腦外其他地方的腫瘤受到控制,對於容易切除的孤立性轉移患者,應考慮手術切除。但是,對於體積比較小,數量比較多,擴散的位置比較深入,或者不適合進行手術切除的患者,SRT (Stereotactic radiotherapy: 立體定向放射治療) 是比較合適的方法。

手術的好處:

- 體積較大的腫瘤 (即直徑大於2至3厘米)通常會導致腦壓增高,構成即時的生命危險,手術能即時解決生命威脅。另一方面,腫瘤愈大,對放射治療的反應就愈差。

- 如腫瘤數目較少,以一個為最合適,手術能一次過清除。

- 腫瘤性質未明,切除腫瘤能夠幫助醫生診斷及釐定下一步治療方案。

-快速減少使用類固醇的輔助治療。

- 減少高劑量電療的副作用。

SRT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的好處:

-手術風險比較高的位置 (較深入、危險的組織如腦幹、丘腦…,重要的神經區域,包括語言區、運動神經區等),減少手術的風險。

-不用全身麻醉以及開刀。

-只需在日間中心接受治療,能夠在1至5天之內完成。

-同一時間可以處理多個病灶。

P.S. 腦部手術後,切割位置有小量腫瘤細胞殘餘很常見。正是因為這些殘餘的癌細胞,根據歐洲大型研究結果顯示,腦部手術後若不加上輔助的放射治療,半年內腦內腫瘤復發風險高達50%,所以有一些病人即使手術後仍要使用輔助電療! 如果有適合標靶控制腦轉移的病人除外。

SRT治療一方面治療效果比較顯著,由於放射治療劑量較高,在手術附近區域腫瘤復發的風險相當低。對於較小的腦轉移腫瘤(直徑2厘米以下),SRT甚至可以取代手術,腫瘤控制的效果基本相同。另一方面,副作用比較少,病人局部地區脫髮,認知能力、記憶力和生活質素亦大致不受影響。但是在沒有接受放射治療的大腦組織復發風險相對較高,而且 SRT亦有少於5%導致局部腦部壞死的風險。

一般來說,現在香港轄下醫管局的腫瘤科只會為大約一至三粒腦轉移的病人進行SRT治療, 私家醫生會比較進取 ,一般都會跟隨歐美的治療方式,考慮選擇最多10個腦轉移患者進行嘅SRT治療。

WBRT (Whole brain radiotherapy: 全腦放療) 適用於> 10腦轉移的患者。WBRT能夠控制顱內病灶,減低腫瘤的復發風險及改善總體生存率,但副作用較多;新的立體定向放射治療,以高劑量射線投射在腫瘤位置,同時避開其他腦部組織,大大減少副作用。

如何選擇最適合的SRT治療方案?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特定的電機(例如伽瑪刀- gamma knife、X光刀-特定的直線加速器- linac、數碼導航刀- cyberknife以及螺旋刀-tomotherapy)+ 特定的定位系統+ 複雜的電腦運算系統。

首先要講講這四種電機:

伽瑪刀:

伽瑪刀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刀,而是將由192顆鈷源發出的伽瑪射線精確聚焦,通過201條射線從不同位置聚焦在一個固定的病灶上,射線只照射局部病灶,而周圍正常組織受到的放射劑量非常低。對顱內的病變進行單次、大劑量照射,照射精度高達毫米級(約一張紙的厚度)。這種高度控制的能量可摧毀腫瘤細胞,治療腦血管畸形和調節神經通路,而且不會損害相鄰重要組織結構。這種治療痛苦小,效果好,適合的病例就像刀切的一樣。但是伽馬刀不是萬能的,它較適合於較小的腫瘤。

直線加速器:

直線加速器 (Linac)是醫管局常用的電機,但是並不代表每一部Linac都可以做立體定位治療,一般是比較新型號的Linac透過利用先進的適形幅射束調整技術 (IMRT/ VMAT), 如果配備高解度(2.5毫米)的多葉式準直儀 (Multileaf Collimator, MLC) 效果更佳, 以高放射劑率精準及快速地進行立體定位放射治療, 加上利用六維移動的治療床(6D Treatment Couch) 或其他影像導航治療系統(e.g. ExacTrac),矯正位置誤差,之後再施行治療。

螺旋刀: (資料來源-香港防癌會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及護理小冊子)

以360度螺旋式方法,及同步治療床移動,使放射線在人體內猶如螺旋般前進,就像會轉彎的子彈,可避開正常組織並攻擊癌細胞。它結合了斷層迴旋式強度調控放 射治療技術(IMRT)、3D電腦反算式優化治療處理計劃系統、影像導引(Image Guided Radiotherapy-IGRT)、精確的病患位置定位系統、品質確認(QA System)系統及治療系統,使螺旋刀可以準確 地區分病者需要接受放射治療的範圍、計算最佳的射束分佈和劑 量、追蹤癌腫形狀和位置的轉變,將射束集中在癌腫的位置,並 儘量減低對周圍組織的損害和副作用。

數碼導航刀: (資料來源-香港防癌會放射治療的副作用及護理小冊子)

一種無框架式機械人電療系統。它利用高速電腦控制目標定位系統,以三維(3D)立體方式導 航,偵測及追蹤體內腫瘤的位置。當系統鎖定腫瘤所在後,便會 將輻射從多角度射向腫瘤,不會因病人身體移動而偏離目標,從 而大大減低對正常組織的破壞。數碼導航刀可從數以千計的角度 選擇發放出X光射線,集中射向腫瘤,將之摧毀。由於數碼導航 刀的準確度極高,誤差少於1毫米,可安全地將大劑量輻射投射到患處,其殺傷力如同一張鋒利的手術刀,一些過往難以透過傳統外科手術或其他放射治療處理的複雜個案,現在都 可考慮以此嶄新技術治理。數碼導航刀的其中兩項重要配件,是安裝於天花的「定位X光機。「定位X光機」是在治療現場,協助即時追蹤及鎖定目標腫瘤位置,令治療準確度極高;亦正因如此,治療腦 部腫瘤時,不需如其他放射手術平台般,以頭釘固定病人頭顱,大 大減低了對患者的傷害。

既然有咁多機種可以做得到這個電療的方案,下一條問題當然是哪一種機最好?

其實每種電機都有佢優勝嘅地方! 當然不能有一個簡單直接的答案!

一般而言,伽瑪刀比較適合用於細小及廣泛的腦轉移,因為整體正常腦部受到電療劑量的輻射比較少,所以副作用相對溫和,同時亦善於處理比較高風險的位置(較深入、危險的組織如腦幹) ,但是每次治療時間比較長,如果治療比較大的腫瘤會增加局部腦部壞死的風險,所以現在一般都會以分階段的方式治療比較大的腦轉移。

其實直線加速器,螺旋刀和數碼導航刀都是使用X光(Photon-光子)作治療的原理,只是不同的生產商透過不同的儀器來製造X光,以及運用不同的定位方案,運用不同的電腦系統計算並透過高放射劑率精準及快速地進行精準的電療方案,當然每個系統亦配備即時追蹤及鎖定目標腫瘤位置的功能才能界定為適合進行立體定位技術的電機,所以這些電機用於電療腦轉移這方面基本是差不多的! (身體其他位置的電療方案除外!)

希望這些資訊能幫助大家對不同的電療方法有更多的理解!




醫療鎖碎事(一) 可否CALL白車到指定私家醫院急症室?

我們「不能夠」 CALL白車到指定私家醫院.首先,需要召喚救護車服務,即表示病者情況並不穩定,沒有自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私家醫院的能力,身體也有一定程度虛弱.救護員沒有足夠醫學知識就著每位病者特殊的醫療背景,為是否適合送病者到私家醫院作出決定.到達急症室後,急症室醫生需要不同專科的醫生作出支援.假如私家醫院床位爆滿,或沒有相應的專科醫生可以針對實際病情作出支援的話,病者即使到達私家醫院也會被送到其他的急症室,變相延誤了治療.沒有人能夠承擔因為送病人到私家醫院後延誤了治療的風險,所以我們不能召喚救護車到達指定的私家醫院.

病者也會問:既然我有專責照顧我的私家醫生,那能否預先請醫生寫好醫生信,遇上緊急情況時,就要求救護車送到私家醫生有掛牌的指定醫院?這也是不能夠安排的!由於召喚救護車時身體狀況較虛弱,充滿著各種不穩定因素,所以救護車只會把病人送往就近急症室,以減少因為延誤送院而構成任何生命威脅.

如果身體感到不適,不想被送往公立醫院,又沒有能力由自家前往指定私家醫院的話,那就視乎你能否聯絡自己的主診醫生.如果你的主診醫生已初步了解你的病況,成功聯絡主診醫生並安排了私家醫院的床位,在病者能夠承擔風險的前提下,主診醫生可以為你安排私家救護車.私家救護車服務單程收費數千元不等,可以安排由家中出發,送往指定並已預約好床位的醫院,由該醫生預先為病者作出一切準備.由於牽涉一定程度風險,一般需要醫生與病者預先仔細討論,才能作出私家救護車服務的安排.

一般而言,病者如沒有能力自行到指定私家醫院求診,召喚救護車後則會被送往就近公立醫院急症室再送上病房,情況穩定後與當時主診醫生討論並決定何時較適合把病者送往已預約好病牀的私家醫院作進一步照顧,這就是現在比較常會處理的方法.



醫療鎖碎事: 非緊急救護車接送服務

之前經常為病人轉換私家醫院(最近因為疫情關係減沙了這種安排),有感對於安排專車接送病人的服務資訊不流通,甚至連醫護人員都未能掌握有關安排,希望藉此文章分享一下香港現行的非緊急接送病人服務,以方便病人需要由醫院轉換另一間醫院時了解接送方法及收費等詳情.

香港聖約翰救傷會是香港其中一個提供非緊急救護車服務的機構,其救傷隊提供24小時免費救護車服務.屬下救護車分別駐守於三個救護站,隨時應港島,九龍及新界巿民的緊急召喚而出動.病人及其家人如欲召喚緊急救護車服務,可致電1878000與當值職員聯絡,也可按自身需要提出接送病人到指定私家醫院的意願.

https://www.stjohn.org.hk/zh/our-service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醫療輔助隊也為有需要的巿民免費提供非緊急救護車服務.服務時間是每天(包括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上午8時至下午6時,服務範圍包括香港,九龍,新界及大嶼山等區域.醫療輔助隊歡迎前往醫院管理區轄下診所就診或經私家醫院轉介的病人使用有關服務,不過申請人須填妥申請表格(AMS52)並交由獲授權的醫務人員簽署,傳真及致電作實,同時需要預留最少一個工作天通過審批有關服務.醫療輔助隊的查詢電話為25673083或25670705.

https://www.ams.gov.hk/chi/service.htm#pp2

除了以上非緊急救護車服務外,病人如需轉換醫院也可以考慮“SynCab星群的士”或“鑽的”接送.星群的士為輪椅使用者提供24小時服務的特別乘車空間及上落斜板以方便病人進出,病人及其家人通過星群的流動應用程式即時或預約接送服務,服務按程收費.

http://www.syncab.com.hk/tc/

鑽的也是一間為輪椅使用者提供點到點接載服務的私營企業,擁有七部可方便輪椅直接上落的無障礙的士提供交通接載.鑽的提供24小時即時或預約服務,病人及其家人致電27608771,可選擇由港幣145元起的點到點收費或每小時港幣360元起的時租服務.

https://www.diamondcab.com.hk/

除此之外,國際救護車服務SOS也為病人提供點到點接送服務,如欲獲得更多有關資訊,可直接與你的醫生查詢.希望透過以上分享,讓大家對香港現行的病人接送服務有基本概念,有需要時可選擇適合自己的服務.

P.S. 以上資料截至2020年2月,如之後有所變動,請自行到有關網站查閱最新資訊.



中產的悲歌

隨着香港步入流感高峰期,公立醫院再度陷入人滿之患。事實上,漫長的輪候時間亦發生在公立醫院的癌症患者身上,不少來自中產的患者,原以為公立醫院免費提供所有癌症治療的藥物,寧願冒着耽誤病情的風險苦候,直到後來才知道,即使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不少癌症新藥仍須自費,令他們大失預算。

曾有一名年輕癌症患者,事業如日方中,既擁有自己的公司和物業,還有一個美滿的家庭,一對子女就讀國際學校,太太則專心相夫教子,可謂是人生勝利組。惟在人生巔峰之時,他確診患有肺癌第四期,工作能力逐漸被癌魔吞噬,公司運作更陷入癱瘓,漫長又驚人的治療費用,頃刻令他耗盡積蓄。

癌症藥物一日千里,本是病人的福音,但不少療效顯著的新藥,仍未被醫管局納入藥物名冊,即使已納入名冊,亦須用者自付。上述這位病人原以為從私家轉到公立醫院後,能夠減輕經濟負擔,但因為他服用的標靶藥屬自費藥物,最終只好賣樓應付昂貴的治療費用,令他面臨負債危機。他既想用盡一切方法延長壽命,陪伴子女成長,又自覺是家庭的負累,終日憂心忡忡,掙扎於應否繼續治療的矛盾之間。

這些令人心酸的中產悲歌,每天也在上演。儘管患者可向撒瑪利亞基金或關愛基金申請資助自費藥物,但入息審查門檻高,中產人士難獲全數資助。曾有患者訴說,寧願早日離世,至少可讓家人獲得保險賠償。

本港的腫瘤治療服務未臻完善,鼓勵大家未雨綢繆,要有周詳的醫療保險或積蓄儲備,即使患上癌症,亦有足夠資源奮力應戰。






醫療鎖碎事: 買了醫療保險 = 安枕無憂?

你有購買醫療保險嗎?你知道所買的是甚麼類型的保險嗎?是住院?危疾?保額有多少?你是否以為自己買了醫療保險便可一勞永逸,即使不幸患病也不用擔心住院開支?你又知道在私家醫院治療癌症的費用大概多少嗎?

過去我遇過很多癌症病人,因為不了解自己所買保險的保障範圍,最終大失預算。最常見的情況,是在二三十年前替某某保險朋友買下住院保險,便以為現在確診腫瘤後,至少可以應付大部份開支。豈料這些舊式保險的保額大多只有數萬至二十萬元不等,只夠支付入院抽血、造影、抽組織等簡單檢查,根本不足以在私家醫院動手術或作術後輔助治療。再者,很多檢查在門診其實已可做到,不用住院的話,住院保險便完全無「用武之地」了!

治療費用難以預算

曾有病人因急性問題入住公立醫院,惟因等候時間太久而決定自行離院到私家醫院求助,心想有份住院保險「衰極有個譜」,結果發現私家醫院的治療費用遠超預算,例如一般照內窺鏡連抽組織和通膽管,一次費用可動軏數萬港元,而且視乎個案複雜程度更可能有其他額外開支。

事實上,醫生可能會因應病人病情的變化而調整治療方案,病人很多時都無法掌握住院時間,令醫療費用難以估算。對於一些癌症擴散的病人來說,由於治療目標是「與癌共存」,可說是「長期作戰」,開支更像「無底深潭」。面對如此情況,再加上一般家庭開支,如果手頭上只有一份保障有限的住院保險,心理壓力可想而知。

買保險 = 買時間

癌症治療分秒必爭,一份保障完善的保險能夠為你省下很多時間。由懷疑有癌症到確診,一般公立醫院需時最少數月,之後排期動手術、手術後在腫瘤科進行輔助治療,都要花費不少時間。結果,一些原本有機會做根治手術的病人,可能在輪候期間情況惡化。

在私家醫院或診療中心醫治無疑快捷(由懷疑到確診可能只是一至兩星期的事),但代價是相對高昂的費用。以早期癌症病人為例,由確診到根治性手術治療,以至用作減低復發風險的術後治療,病人或需花費二十多至五十萬元,甚至逾百萬元不等。如果沒有一份保額充裕的醫療保險,根本不是一般家庭能夠負擔。

買啱保險保平安

回到文章開首的問題:你有購買醫療保險嗎?你知道所買的是甚麼類型的保險嗎?如果未有投保的話,建議你找一位有責任感且能按客戶需要作適切建議的保險從業員,了解一下市面上的醫療保險產品,思考自己是否有需要投保。

至於已購買醫療保險的朋友,建議找出保單仔細閱讀,看看一旦患上重疾,手頭上的保險是否足以應付在私家診療的開支。如果「計過度過」發現保障不足的話,真的要找你的保險代理好好商量一下。未雨綢繆,總好過臨渴掘井!




醫療鎖碎事: 癌症病人需要的「好agent」

上回講到,一份保障全面的醫療保險對癌症病人十分重要,但也不可輕視保險代理的角色。正如有一部性能超卓的跑車,都要有個技術精湛的司機!

過去為癌症病人服務的過程中,眼見有責任感的保險代理,實在能為病人免去不少煩惱。我留意到,這些處處為病人著想的「好agent」通常都有三個特質。

一、有耐性:不同保險計劃的保障範圍、條款細則、索償程序等各有差別,而病人在確診不久、六神無主之際,常會追著醫生查問甚麼藥物或治療可索償。這個時候,有耐性的保險代理便應肩負重任,仔細講解病人所買保險的承保內容及索償手續,讓病人可以安心接受醫生建議的治療,不會因資訊混亂而猶豫不決,延誤治療。

二、要持續進修:有耐性外,保險代理也要對醫學、醫療架構、醫療開支等有一定認識。如某些疾病應轉介甚麼專科?針對不同疾病有甚麼最新治療?公營及私營癌症治療有甚麼分別?如果保險代理能夠掌握這些基本知識,一旦客戶不幸確診癌症,便可及時提供實用建議,也可為客戶向醫生查詢一些針對性的癌症治療問題。

三、有同理心:如患者突然患病,又要面對未知的醫療開支,内心必定非常徬徨。有同理心保險代理往往會盡心協助,令病人無後顧之憂。舉個簡單例子:如保險代理能與醫生密切溝通,有效率而準確地為病人填寫索償表格,便已大大減少了病人的煩惱,更可令理賠審批進度加快。

確實,保險代理絕對是一份「非一般」工作,可說是病人在醫生、家人以外的重要「隊友」,能夠幫助病人和他們的家人度過難關,對患者的治病過程有無比意義。










常做運動 助康復減復發


運動的好處毋須多講,而大部分人也知道運動有益健康,惟願意實行的人卻很少。有些乳癌患者往往覺得自己仍未復原,擔心做運動有害無益。其實,多做運動有助康復,尤其可對抗病後及治療帶來的虛弱感,提升生活質素和改善情緒。

臨床上,超過九成接受電療及八成接受化療後的乳癌患者都有虛弱無力的情況,即使有足夠休息,無力感始終揮之不去,令病人十分困擾和無奈。暫時並無藥物可以改善這種虛弱狀態,但近年的數據反映,持續運動可能是針對虛弱的最好處方。

與醫生商討 選取合適運動


香港醫生的診症時間往往不足,以致容易忽略運動這項處方。其實,醫生宜盡量與病人商談,鼓勵他們多做運動,讓他們明白運動對復康的重要。

當然,醫生在討論期間,應該詳細檢視病人的狀況和限制,例如手術後出現手腫,運動時便要作出調整,可能需要轉介物理治療或職業治療跟進,以便選取合適的運動。另外,很多機構都有推出適合癌病康復者參與的運動班,既有專家指導,亦可認識更多朋友,擴闊生活圈子。


改善情緒 提升生活質素

我不時也見到病人參與運動後,睡眠質素大有改善,情緒亦變得穩定,連帶與家人的關係都變得更和諧,可見運動能夠為病人帶來很多正面改變。再者,當病人投入運動及社交生活時,思想會較為正向,而且少了時間胡思亂想,不再時刻擔心病情復發,對身心都有莫大好處。

從成本效益的角度來說,運動更加是一項十分「抵用」的治療,成本低而效率高,而且簡單方便,可隨時隨地進行,對健康的好處比進食再多補品也為佳,只是很多人忽略這種不用花錢的治療及預防措施。


均衡飲食 遠離煙酒

根據外國研究,經常運動可控制體重及脂肪量,有助降低女性荷爾蒙水平,從而減低罹患乳癌及復發的風險。亦有研究顯示,透過保持體能活動,例如每星期保持平均步行三至四個小時,可有助減低乳癌的死亡率。

除了運動之外,癌症康復者亦要戒煙戒酒,至於飲食則與一般人無異,以均衡為原則,多進食蔬菜,避免油膩、高糖分、高鹽分的食物。至於一些被認為可能致癌的食物,如紅肉、煙熏、燒烤或醃製的食物,亦應盡量避免。








高風險乳癌 早期也要做術後化療


部分早期癌症可以透過手術達到根治效果,但現實上不少早期乳癌患者都需要接受輔助化療,原因是對於一些較具復發風險的乳癌,如HER2型乳癌及三重陰性乳癌,即使淋巴未有受到影響,癌細胞仍有較大風險擴散至其他器官。因此,切除手術後可能要再接受針對性的輔助化療,藉以減低復發風險,並提升長遠的存活率。

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三千九百宗,大約每十六名女性便有一人會患上乳癌。可幸,隨著社會對乳癌的認知增多,近七成病人確診時屬於第一或二期的早期乳癌。

不過,臨床上大約有三分二的早期乳癌患者可能需要在手術後接受輔助化療。部分患者或會疑惑:既然是早期癌症,為何需要做化療呢?


手術一直是清除腫瘤的最有效方法,但對於部分早期乳癌患者來說,單是手術未必能夠把復發風險減至最低,因此醫生會根據多個因素,包括病人的年紀、腫瘤的大小及種類,以及荷爾蒙受體(ER/PR)、組織學分析(histological grading)、HER2型、Ki67指標以至腫瘤基因檢測結果等等病理資料,客觀地評估疾病復發的風險。

乳癌惡性愈高 復發風險也愈高


至於一些腫瘤較為細小,如體積直徑小於兩公分、淋巴沒有擴散,又屬於HER2陰性,而荷爾蒙及Ki67指數低的病人,則可能毋須在手術後再做化療。

是否需要或適合進行化療,可與醫生仔細磋商。醫生會根據病況而作出考慮,即使化療具有毒性,但有時為了提升患者存活的機會,也有其必要,以免前功盡廢。



基因測試助評估風險

其中,腫瘤基因測試是透過分子結構分析技術,進一步了解腫瘤的特性,給醫生多一個指標參考。有時,單靠腫瘤大小、是否有淋巴擴散等評估,可能會出現中性及「擲界」情況,而腫瘤基因測試則可以幫助作進一步分析及決定,尤其是對荷爾蒙受體呈陽性病人應接受化療與否,可多一個指標參考,有助於避免病人接受不必要的治療。

除了基因測試之外,一些國際性及常用的風險評估工具,如英國NHS Predict、Adjuvant等,也有助了解病人在手術後的五年及十年生存機率。假如輔助化療能夠為病人的十年存活率增加多過兩個百分點,醫生便會建議病人接受進一步治療。









乳癌治療知多啲!乳癌化療、電療、荷爾蒙治療背後原理及適合患者

為什麽手術後還需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

打個比喻,當乳癌腫瘤形成,便好比森林裏長出一棵有毒的樹。如外科醫生替病人進行手術,就好比將這棵樹連根拔起。至於從腫瘤科醫生的角度,我們需要分析這棵已被連根拔起的樹,從病理報告顯示的特徵,評估這棵樹被拔起之前,種子有多大機會已殘留在身體内。由於外科醫生只能將樹連根拔起,但現今的科技未容許我們在將樹拔起的同時,清除樹附近的種子。

一般而言,我們會透過病理報告,評估腫瘤的大小、附近有否血管浸潤、荷爾蒙受體是否陽性、HER2受體是否陽性、Ki-67的生長因子、淋巴有否受到影響,以及病人的年紀、其他病歷,綜合所有因素去分析疾病的期數、乳癌類型,如是否屬於治療較為棘手的三重陰性,抑或HER2陽性,還是治療方法較為簡單的管腔A型、管腔B型,綜合分析過後,我們便可計算和得知病人進行手術後的10年存活率,如有相對高的復發風險,令存活率大幅下降,我們便需要考慮使用輔助治療,包括化療、標靶治療、電療和荷爾蒙治療,從而減低病人復發的風險。

至於背後的原理,便可以透過剛才提到的森林比喻去解釋,如果將乳房腫瘤位置比作山頭長出一棵有毒的樹,我們透過分析病理報告,就可以得知種子是否已經散播到森林的各個角落,譬如種子可能經血管散播到其他器官如心肝脾肺腎。記得,如種子尚未發芽,並不會構成問題,但假以時日當種子發芽,便是病人復發之時,因此當醫生計算種子殘留在其他地方復發,導致復發,由於種子遍佈森林每一個角落,如種子在這些地方的復發風險高,我們便需要從血管注射化療或標靶藥物,讓藥物走遍全身,好比在整個森林噴灑藥水,清理種子。視乎腫瘤特性,這些病人便需要接受化療或標靶治療。


什麽病人適合接受輔助電療?

部分情況比較特別,山腳的問題較嚴重,針對這些情況,醫生便會考慮使用電療,從而在山腳的位置,地氈式去清除種子。亦有部分病人需要同一時間,在整個森林進行全身性化療和標靶治療,之後再需要在山腳清除種子,醫生便會建議病人在接受化療和標靶治療後,再接受電療,電療過後再繼續標靶療程。


什麽病人適合接受荷爾蒙治療?

至於荷爾蒙治療,則透過服藥進行,藥物經胃部吸收之後,都會經血液走遍全身。然而它的藥理與化療有所不同,雖然都是針對整個森林,但並不是採用清除種子的形式。在乳癌治療中,如種子的荷爾蒙受體屬陽性,某程度上,病人的女性荷爾蒙便好比種子的陽光、水份和泥土,如我們得知這種特性,只要清除女性荷爾蒙,便好比清除種子的陽光、水份和泥土,就算有遺漏種子,但種子亦無法發芽。因此只要腫瘤的特性屬女性荷爾蒙受體陽性,即使病人接受電療、化療過後,醫生亦會建議病人接受荷爾蒙治療,就算電療、化療無法完全清除種子,我們都可以扼殺種子接觸陽光、水份和泥土的機會,令種子無法發芽,減低病人復發的風險。


荷爾蒙治療和乳癌AI藥物背後原理

不少病人不太了解經常用於乳癌的荷爾蒙治療,甚至誤以爲荷爾蒙治療是用來補充荷爾蒙,覺得女性收經後還補充荷爾蒙,豈不是與治療方向相抵觸,其實荷爾蒙治療與補充荷爾蒙是兩樣截然不同的事情。對乳癌病人而言,荷爾蒙治療旨在杜絕女性荷爾蒙刺激癌細胞生長,因此並非補充荷爾蒙,而是抗衡女性荷爾蒙。通常有幾種做法,視乎患者是否已經收經。在製造女性荷爾蒙的過程,其實有兩大路徑,一是卵巢,二是脂肪。不少病人聽説AI是新藥,其實AI用於乳癌治療已接近十多年,那AI背後原理為何?如病人已經收經,卵巢經已停止運作,身體便只剩下脂肪路徑,經芳香環酶將脂肪轉化成荷爾蒙,因此我們只需要透過AI抑制芳香環酶,阻截剩下的唯一路徑,完全消除女性荷爾蒙,種子就無法接觸陽光、水份和泥土,便無法發芽,這就是已收經患者適合接受AI治療的原因。


什麽治療方法適合未收經的病人?

至於未收經的病人,又有什麽適合的治療方法?如果卵巢仍在運作當中,如服用AI藥物,便會刺激卵巢排卵,在這情況可停止卵巢的運作,如將卵巢切除,抑或注射收經針,便可以在卵巢停止運作的情況下服用AI。另一種方法則需要使用一種比較傳統的藥物,不少姊妹稱作舊藥,但其實這種藥仍然相當好用,稱作他莫昔芬,某程度上它屬於SERM的一種,即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好比間諜臥底,扮演女性荷爾蒙,結構與女性荷爾蒙相似,在受體佔據真正女性荷爾蒙的位置,當真正女性荷爾蒙出現的時候,便無法「埋位」刺激癌細胞生長,即使體内仍有女性荷爾蒙,亦無法發揮刺激癌細胞生長的功能。


不過這種藥比較有趣,雖然聼上去很好用,但會引致子宮一些問題,因為這種藥「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在腫瘤可以發揮抑制女性荷爾蒙的功能,但在子宮卻發揮刺激女性荷爾蒙的功能,會刺激子宮内膜增生,一些不正常的增生會演變成癌症,但風險其實極低,每年低於千分之一,因此在減少三分之一的復發風險,以及承受低於千分之一的風險患子宮内膜腫瘤之間作衡量,便可以得出低風險、高回報的結論。另外,部分病人如患子宮肌瘤,進食藥物之後或會刺激子宮肌瘤生長,因此醫生亦會緊密監測病人子宮肌瘤的情況,但一般而言,影響都比較少,因此病人無須太過擔心。










乳癌化療有甚麽副作用?紅魔鬼、紫杉醇、升白針常見副作用及舒緩對策


我想和大家分享乳癌病人在接受化療期間的注意事項,不少病人擔心完成化療後會「剩低半條人命」,接受第一針化療之前經已因恐懼而難以入睡,因此想在此簡單分享。乳癌病人接受不外乎某幾種化療藥物,例如紅魔鬼、紫杉醇等等,而我會在這段影片中一次過講述。


紅魔鬼的副作用和舒緩方法

譬如病人接受紅魔鬼後,絕大部分病人,不論兩個星期一次或三個星期一次,都會是第一個星期感覺最辛苦,分泌物會有類似紅魔鬼的顔色,例如淚水,如病人哭泣會發現淚水呈粉紅色,就連口水、鼻水都有機會變成粉紅色,而小便就最明顯,會傾向紅色。通常持續數天,飲水冲走後便不成問題,甚至有病人的家人曾經告訴我,病人的身上會有一種紅魔鬼的味道,但不用擔心,這都是正常現象。另外,不少接受過紅魔鬼的病人都反映會變得燥熱,尤其是粘膜覺得溫熱,因此病人接受化療前最好先進行牙科檢查,減低接受紅魔鬼後發生牙肉發炎的機會,病人接受紅魔鬼後亦可以嗽口,減少口部受損、牙肉發炎的風險。一些病人會作悶、無胃口,通常醫生會處方止嘔藥,止嘔藥大致可分兩種,一種質素較好的紙盒裝,另一種是散裝,通常同時進食兩種藥物亦無大問題,質素較好的有較強止嘔能力,但無法止暈,至於散裝的止嘔能力較弱,但就可以止暈,因此如果單食一種無法舒緩不適,可再服用另一種。食欲不振通常持續數天,體重亦有機會在這數天期間下降,但之後會回升,絕大部分病人的體重都會回復正常,因此無須太過擔心體重會一直下降。


升白針的副作用和舒緩方法

至於關節痛是什麽原因?不少病人會打升白針,部分病人會覺得打升白針較接受化療辛苦,通常升白針會導致關節痛、輕微發燒、流鼻水,如果遇到這些情況,建議服藥,切忌死忍,因為死忍會導致睡眠、休息質素變差,影響恢復進度,如有流鼻水,可服用收鼻水藥;如有關節痛,可服用含Paracetamol的藥物;如情況未有好轉,可服用含消炎成分的止痛藥,相信已可舒緩不適。隨著大部分時間我們使用較好質素的藥物,已可大大舒緩化療引起的副作用,從而改善病人的睡眠質素,所以患者切忌死忍。


紫杉醇的副作用和舒緩方法

分享過紅魔鬼之後,我想在此分享一下紫杉醇的注意事項。相比紅魔鬼,紫杉醇所引起的嘔吐反應較為輕微,因此患者亦無須服用效力强勁的止嘔藥,不過紫杉醇所引起的關節痛不適較多,而多西紫杉醇有可能引起較多水腫、出疹問題,病人大多數都不會在接受化療的同一天出疹,而是在化療四、五日後才會發現出疹問題,如有出疹,可服用止敏感藥。剛才提到病人接受紅魔鬼有機會變得燥熱,伴隨便秘問題;至於接受紫杉醇治療的病人則相反,會有肚痾問題。如有肚痾,便需要服用止痾藥,以防肚痾影響自己休息。另外,還有一些病人會感到手痹腳痹,這些症狀通常在病人接受第三、四針後才出現,一旦症狀出現之後便難以消退,因為牽涉神經病變,但不用太過擔心將來會否殘廢,這種情況甚少出現,不過這種麻痹感會持續一段時間,但大部分病人亦能慢慢適應,麻痹感甚至在過一段時間後消散,因此無須太過擔心。

化療後發燒要特別注意!

另一項相當重要的注意事項是病人於化療後發燒,後果可大可小,一般而言,化療後病人的抵抗力較低,白血球低下本來已可導致發燒,但白血球低而同時間有細菌感染,亦會引致發燒,而這種情況,即白血球低加上細菌感染,細菌入血的機會便相當之高。細菌入血,即敗血症,由發燒到死亡的風險相當高,因此醫生需小心處理每個化療後發燒的個案,一般建議病人如化療後發燒,即體溫超過38度,便須立即告知醫生情況,醫生或會安排患者入院接受抗生素治療,或抽血評估是否需要注射升白針,以及衡量病人是否需要長時間服食抗生素。所以,切記發燒是化療後最需要注意的事情,至於其他副作用,一般可透過簡單用藥輕鬆處理,不會構成太大問題,因此由一開始非常擔心化療,到患者擅於處理副作用,不經不覺間,便很快完成四、六、八針的化療療程。






癌症病人能否接種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HPV疫苗和預防生蛇針?如何分辨滅活、減活疫苗?

太多癌症病人曾經問及可否接種流感疫苗,因此今次我除了解答有關流感疫苗的問題之外,亦會分享有關其他疫苗的問題。

滅活疫苗和減活疫苗的分別

首先,正在接受化療的病人是可以接種流感疫苗的。不過我們要先搞清楚,這種疫苗到底是滅活疫苗,抑或是減活疫苗。我先講流感疫苗,因為流感疫苗目前是大家最切身需要知道的資訊。 每年我們都需要接種流感疫苗,不論是接種四價或三價。其實流感疫苗主要可分兩種,一種透過肌肉注射,這種稱爲滅活疫苗,意思指疫苗内的病毒經已死亡,原理是透過將一些經已死亡的病毒注射到身體内,刺激免疫系統的白血球製造抗體,讓病毒在將來侵襲的時候,抗體可以發揮作用,抵抗病毒。

因此當我們接種滅活疫苗,即使當時身體虛弱,也不會受已經死去的病毒感染。究竟正在接受化療的病人是否需要擔心接種流感疫苗?其實進行化療的病人可以接種滅活疫苗,並不會因為接種流感疫苗而受到感染。不過,因為進行化療期間,病人的抵抗力比較弱,因此疫苗進入身體後,白血球的複製能力較差,無法製造太多抗體,疫苗成效變相打了個折扣,其他人接種疫苗後或有七至九成抵抗力,但癌症病人就可能只得五至七成抵抗力。不過,我始終認為接種疫苗的益處大於不接種疫苗,至少能夠為病人產生保護作用。

至於噴鼻式的流感疫苗則屬於減活疫苗,意思即是病毒仍然生存,只是戰鬥力經已減弱。因此進行化療期間,最好不要使用噴鼻式的疫苗。


癌症病人應於何時接種流感疫苗?

那麽,到底什麽時間接種疫苗較好?正接受化療又應否接種?

其實,最好在化療開始之前兩個星期接種流感疫苗。在這個時候接種疫苗,效力會較爲接近其他沒有接受化療的病人。

至於正在接受化療的病人,療程通常至少會持續半年至九個月,難度要待化療完成後才接種疫苗?因此,病人在化療期間仍可接種疫苗,但預期疫苗成效或會較一般人差。

流感疫苗的副作用

接種疫苗之後,或會有輕微發燒的副作用,大部份人士都沒有大礙。那麼哪類人不可以接種流感疫苗?例如對流感疫苗敏感的人士,接種後會有敏感反應,這類人士就不能接種。

而一些較爲罕見的副作用,無論病人是否進行化療都有機會出現,例如吉巴氏綜合症,會有長久的神經影響,這些副作用是無法預期的。接種流感疫苗的風險甚低,可協助身體在抵抗力弱的時候,減低受流感感染而導致其他併發症的風險。

癌症病人能否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最近亦多了一些病人問及能否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肺炎鏈球菌疫苗亦屬於滅活疫苗,可分為兩種。一種是13價,另一種是23價。雖然兩種皆可接種,但一般不會同時接種。

與流感疫苗不同,在化療期間注射肺炎鏈球菌疫苗的話,身體製造抗體的能力較低,成效大打折扣,增加「白打」的機會,所以指引一般建議盡量在化療開始前四個星期接種疫苗,從而產生足夠抗體,以在化療期間保護病人免受肺炎鏈球菌感染。另外,完成化療後最少三個月後需要再次接種,才可以產生足夠抗體。由於肺炎鏈球菌針與流感疫苗不同,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種,而肺炎鏈球菌疫苗則不用每年接種,一生人可能只需要接種一至兩次,而且接種13價後,起碼需要相隔八星期才再接種23價,如病人從來未接種過肺炎鏈球菌疫苗,又想在化療前接種兩種疫苗,時間會過於緊迫,因此一般不會建議此做法。

癌症病人可否接種預防生蛇針?

亦有癌症病人懼怕生蛇,問及能否接種預防生蛇針。

其實水痘與生蛇的病毒一樣,而抗水痘疫苗和抗生蛇疫苗皆屬減活疫苗,所以絕對不建議正在接受化療時接種,因為會變相誘發水痘和生蛇,如病人需要接種,建議在化療前起碼四至六個星期接種,確保有足夠抗體保護的同時,又不會因為之後需要接受化療而發生感染。

癌症病人可否接種HPV疫苗?

亦有病人問及其他疫苗,例如現時最受追捧的子宮頸癌疫苗,如已經接種兩劑,還有第三劑未有接種,現在還應該接種嗎?其實病人無須急於接種這種疫苗,雖然子宮頸疫苗屬於滅活疫苗,癌症病人可以接種,接種後亦不會受感染,但因爲身體產生抗體的能力低,接種後成效較差,因此不值得在這期間接種,建議病人在完成化療三個月後再注射其餘的針。






化療前有什麽要準備?有生育計劃還可否接受化療?

不少病人都擔心接受「紅魔鬼」、紫杉醇化療藥物治療之後會感到相當不適,因此希望事先可做好準備功夫。之前我有提及癌症病人接種疫苗的問題,手術後,傷口未完全痊愈期間,如果預計即將接受化療,可先接種預防疫苗,如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加減一些生蛇疫苗,如能夠在接受化療前4個星期接種,都是一種安全的做法。

另外,如果即將接受化療,建議病人先進行牙齒檢查,如有蛀牙可先行處理,減低化療期間牙肉發炎的風險。除此之外,在飲食方面,西醫並沒有主張病人戒口,建議病人少食多餐和遵循均衡飲食,補充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為主,多菜少肉,並進行適量運動,調整身體狀態去迎接化療。對於一些較年輕的病人,視乎病人本身有沒有生育的計劃,如有生育計劃,可考慮於接受化療前儲存胚胎或卵子。這些都需要盡早安排,例如病人或需要接種排卵針,才可以抽取卵子作人工授精或冷凍保存,而男士亦可以抽取及儲存精子,如有這些打算,應盡早告知醫護人員,譬如由接種排卵針都儲夠足夠的卵子,有可能意味需要延後化療6至8個星期,因此及早安排便可確保治療進度不會受到影響。




化療影響外觀怎處理?化療脫髮應對方法及病人選購護膚品注意事項

對於一些比較「貪靚」的姊妹來説,不少姊妹會擔心化療會影響外觀,到底有什麽方法應對?

由於化療或有可能導致脫髮,因此癌症患者可預先配置假髮,現時不少假髮產品的像真度極高,有些用真髮織成,佩戴後可再到理髮店根據自己的面型修剪,確保假髮配襯自己的面型。

除了假髮之外,癌症患者亦可考慮佩戴冷凍帽(Cooling Cap),如使用冷凍帽,使頭皮溫度迅速下降並維持於約攝氏18°C,令頭皮血管收縮,降低進入頭髮毛囊細胞的化療藥物劑量,減輕化療藥物對頭髮毛囊的損害,從而減少脫髮。癌症患者可以事先搜集資料,看看哪裏可以提供這頭皮冷凍治療方案。

除了頭髮之外,患者接受化療期間,眉毛亦有可能掉落,建議病人預先購買眉筆,在眉毛掉落之前練習為自己畫眉,以免在眉毛掉落之後才迫自己立刻學習畫眉、畫眼線,這些都可以預先準備。至於護膚品,以乳癌病人為例,需要盡量避免接觸一些含女性荷爾蒙的產品,以免刺激癌細胞生長。現時市場上有一些護膚品,防腐劑的成分中或含有女性荷爾蒙,因此病人可預先做好資料搜集,篩選一些不含防腐劑的產品,較為適合於化療期間使用,尤其是具保濕功效的化妝品,由於化療或會引致皮膚乾澀,如使用一些不含防腐劑的保濕產品或化妝品,便有助於化療期間保持美貌。不少癌症病人沒有向外人透露自己正接受化療,而外人根本無法從病人的外貌得知,因此癌症病人可以及早準備。









乳癌荷爾蒙治療是甚麽?已收經、未收經女士分別適合甚麽治療方案

不少病人曾經問及,既然進食含有女性荷爾蒙的食物會增加患乳癌風險,那為什麽醫生用藥的時候又會選擇使用荷爾蒙治療?

荷爾蒙治療的原理

其實患者將兩者調轉,誤以為荷爾蒙治療是補充女性荷爾蒙,但其實荷爾蒙治療旨在對抗女性荷爾蒙。至於原因,如果癌細胞本身有荷爾蒙受體,女性荷爾蒙便好比癌細胞,這顆種子的陽光、水分和泥土,可刺激種子的生長,造成復發。醫生正正知道背後這個原理,便希望透過用藥,減低將來殘留種子在體内造成復發的風險。究竟背後藥理為何?我現在跟大家講解一下。想像這是癌細胞,即剛才比喻的種子,亦即tumor cells,我們發現這些癌細胞上有這種荷爾蒙受體ER,即Estrogen Receptor,而Estrogen女性荷爾蒙就好比鎖匙配上正確的鎖匙孔,從而刺激細胞生長,給予種子陽光、水分和泥土。因此我們便需要針對女性荷爾蒙有所行動,消除體内的女性荷爾蒙。

已收經女士適合什麽治療方案?

女性荷爾蒙來自兩個路徑,一是卵巢,二是脂肪。對於已收經的女性而言,卵巢已經無法製造女性荷爾蒙,但不等於這些女性體内完全沒有女性荷爾蒙,因為脂肪可經芳香環轉化酶 (Aromatase) 這一種酵素,將脂肪轉化成女性荷爾蒙,因此AI這種藥便是針對芳香環轉化酶,即芳香環轉化酶抑制劑 (Aromatase Inhibitor),斷絕轉化路徑,既沒有卵巢製造女性荷爾蒙,也沒有脂肪轉化成女性荷爾蒙,將剩餘的唯一路徑都移除,便可以完全消除女性荷爾蒙,種子在缺乏陽光、水分和泥土的情況下就無法發芽。因此這只適合已收經的女性患者,對於未收經的女士,如果只堵截脂肪轉化成女性荷爾蒙的路徑,但卵巢每天仍新鮮製造新的女性荷爾蒙,藥物便無法發揮功效,而且藥物還會促進卵巢排卵,是一種「多仔丸」,患者如有「意外」便後果嚴重。

未收經女士適合什麽治療方案?

對於未收經的患者,既然無法單單阻截脂肪轉化成女性荷爾蒙,我們便可以使用一種比較傳統的藥物,不少患者會稱作「舊藥」,但我認為不太恰當。他莫昔芬 (Tamoxifen) 結構與女性荷爾蒙相似,屬於SERM的一種,即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針對女性荷爾蒙發揮modulate的作用,但同時間是selective,即對抗腫瘤細胞時就發揮抑制的作用,但在子宮卻會發揮刺激的作用,在骨頭裏面亦會模仿女性荷爾蒙,就像「見人講人話,見鬼講鬼話」,遇到腫瘤時就會對抗女性荷爾蒙,充當假的鎖匙,佔據真正女性荷爾蒙的位置,令真正女性荷爾蒙無法「埋位」,癌細胞便不會被刺激生長,因此它在面對腫瘤的時候就充當假鎖匙,但在子宮和骨頭就變成真鎖匙,所以有肌瘤的病人服食他莫昔芬,腫瘤會變大,子宮内膜會增厚,並因為增厚而導致異常的增生,有機會導致癌變,但機會率極低,每年低於千分之一,而對骨而言就可以補充骨質,因此這種藥對於已收經抑或未收經的女士而言,都可以運用這個藥理,去抗衡女性荷爾蒙刺激癌細胞,從而減低復發機會,並不是很多人說只有未收經的女士才可服用,千萬不要調轉。這就是剛才提過AI、他莫昔芬如何幫助乳癌病人預防復發的大道理。


https://youtu.be/rmu869LzLNE




乳癌術後復康運動:

開始的時間:取決於手術類型和恢復進度

運動和伸展比淋巴按摩更重要

五大元素:

1. 深呼吸運動

2. 手臂和肩膀的運動與伸展




3. 自我淋巴按摩




4. 姿勢和行為調整

5. 鼓勵補水(2-3L /天)

鼓勵養成長期運動的習慣, 然後視乎進度增加運動量

第一元素: 深呼吸運動

• 幫助放鬆並減輕傷口的不適感和緊繃感

• 坐下或站起來

• 通過鼻子緩慢深呼吸,讓胸部和腹部擴張,然後通過嘴緩慢呼出

• 5-10次,可根據需要重複多次

• **特別是在焦慮時刻**

第二元素: 手臂和肩膀的運動與伸展

• 每組10至15次

• 坐下或站起來, 看電視也可以

• 可以隨時隨地完成

• 兩面手都做

第三元素: 自我淋巴按摩

• 每組10-15次

• 有節奏輕柔的壓力, 與深層肌肉按摩不同

• 可以使用荷荷巴油等的基底油作為潤滑劑和鬆弛作用

第四元素: 姿勢和行為調整

1. 避免受影響的手臂過份勞累

2. 手泵 (Hand pump)

• 將手臂舉過頭頂

• 慢慢打開和關閉拳頭10次

• 手臂伸直不要超過幾分鐘

• 每天隨時都可以做

3. 手臂休息(Arm rest)

• 每天將手臂抬起幾次,每次約20分鐘

• 坐下或躺下

• 將手臂放在旁邊的幾個枕頭上,以便將手臂抬高到心臟上方

4. 調整睡眠姿勢: 盡量睡在不受影響的一側

第五元素: 鼓勵補水(2-3L /天)

References:

1. MSKCC patient and caregiver education: exercise after breast surgery, last updated May 2020

2. UHN patient education: how to do self-lymphatic massage on your upper body, last updated Feb 2019







正廠和副廠藥物有甚麽分別?

不少病人曾經問及,在抗癌藥中,正廠和副廠藥物有什麽分別。在此我希望略作解釋。

什麽是正廠藥物?

首先,什麽是正廠藥物?由一開始藥物未出現,到藥物正式面世,整個藥物開發過程非常漫長,可達十年、十五年,由一開始連藥物的化學名稱還未出現,到有化學名稱,再到實驗室進行研究、經過動物研究、人體的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的臨床研究,證實藥物效用,再推出市面,為了保障開發藥物的藥廠,藥廠會享有10年的藥物專利權,藥廠便可在這段時間賺取盈利,亦可鼓勵其他藥廠開發新藥,而我們會將這家負責開發新藥的藥廠稱為正廠。

正廠和副廠藥物有什麽分別?

當10年的專利權過去,其他藥廠便可以跟從此新藥的配方,製造一種一模一樣的藥物,但這家藥廠並非負責整個藥物開發過程,純粹跟從新藥的配方去複製藥物,而我們會將這些藥廠稱爲副廠。不少病人會心生疑問,雖然藥物的結構一樣,但其他因素或有分別,例如防腐劑可能有所不同,令藥效有差異。因此我們不能一概而論,副廠未必完全等於正廠藥物。

部分藥物比較簡單,例如用於乳癌復發的抗女性荷爾蒙治療的藥物,結構比較簡單,好比製作曲奇,即使完全不懂製作曲奇,但只要跟從配方,例如麵粉、鷄蛋的份量,焗爐的溫度,便可以製作出味道一模一樣的曲奇。因此,對於一些結構比較簡單的藥物,正廠和副廠的效果理應大致相若。但部分藥物的結構比較複雜,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藥理比較複雜,好比烹煮牛腩,即使有人告訴你應該烹煮牛的哪一個部位、份量、火候、調味料,就算跟足指示,亦未必可以煮出味道一模一樣的牛腩。因此對於某些比較複雜的藥物,正廠和副廠的效果可能有差異,而療效和副作用都是我們需要留意的地方。

正廠和副廠藥物該如何選擇?

了解過正廠和副廠藥物的藥物之後,不少病人都會接著問該如何選擇。一些病人的經濟能力較緊絀,眼見副廠藥物較便宜較吸引。有時候我們難以一概而論如何在正廠和副廠藥物之間作出選擇,所以醫生會視乎病人患上什麽病症,使用什麽藥物,副廠是否一些大廠,因為部分副廠也是大廠。如藥物結構簡單,較容易被複製,藥物又經由大廠製造,且在市場上有一定時間的歷史,不少使用過的病人都沒有發現什麽大問題,這時候便可以揀選一些經濟實惠的副廠藥,同一時間具有一定效果,以及可接受的副作用。這些都是我一般和病人分享的小小貼士。







鼻咽癌可否用手術治療?鼻咽癌分期、治療方法、電療程序及副作用

手術是不少癌症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因此很多鼻咽癌病人都會問醫生是否需要做手術。然而,鼻咽癌與其他腫瘤有別,治療方式以電療及化療為主。至於到底爲什麽有這個分別,接下來我會為大家解釋這個情況。

鼻咽癌的結構

首先,我先向大家講解鼻咽癌的位置。圖中展示了人的面部,大家可以分別看到鼻、後腦和頸,而鼻咽在鼻孔裡深入鼻腔的地方、頭腦之間。而咽喉在鼻咽下方,頭部的中心點。鼻咽癌非常特別,即使腫瘤的體積細小如一顆樹苗,已可通過淋巴管道直達頸部淋巴。頸部淋巴由下頷(第1段)、前頸上、中、下部份(第2至4段)以及後頸(第5段)組成。即使鼻咽腫瘤非常細小,亦可通過淋巴管道擴散至其他淋巴。

鼻咽癌的分期

就癌症分期來說,如鼻咽内的腫瘤相當細小而沒有擴散至淋巴,可歸納為「第1期」;凡擴散至任何一邊的頸部淋巴,則歸納為「第2期」;更嚴重的,會影響顱底骨,引致頭痛,或擴散至頸兩邊的淋巴,便屬於「第3期」;甚至,腫瘤影響了腦神經,導致面癱、看到重影,或淋巴大於六厘米、腫瘤擴散至下頸淋巴,就屬於「第4A期」;至於腫瘤擴散至其他器官則屬「第4B期」。

鼻咽癌的治療方法

鼻咽癌有哪些治療方法?第一,由於鼻咽腫瘤太深入鼻腔,手術實在難以觸及頭部的中心點。第二,腫瘤能於短時間內經淋巴管道擴散,動手術期間除了難以觸及頭部中央的鼻咽位置,亦需大範圍處理腫瘤,所以治療開初通常不建議直接做手術,反而於治療後可接受揭面手術清理鼻咽内的殘餘物。第三,除了提及過的腫瘤位置及擴散速度,其實鼻咽癌對電療及化療非常敏感。所以,病人毋須接受手術,用電機以輻射覆蓋由眼底至頸部以上的部位,已能有效地控制癌細胞。再者,病人於接受電療期間配合化療,以藥物及輻射同時對抗癌細胞,便能事半功倍,成效顯著。電療是治療鼻咽癌(第1至4A期)一直以來的黃金標準,至於是否需要配合化療則視乎病人的個別情況而定。例如,第1期的病人只需接受電療,第2至3期的病人可同時選擇接受電療及化療,而一些腫瘤位於較深位置的三期或第4A期病人,則可先化療,後電療加化療,總結而言這是大概的治療方案。

鼻咽癌電療程序及副作用

那麽電療如何進行?有病人誤以為電療等於用插座直接向人體傳電,其實不然。電療又稱為「放射治療」,部份病人被「電」療誤導了。電療用電生產輻射,再用輻射射進人體。當輻射進入細胞,DNA會斷裂,破壞細胞循環,從而殺死癌細胞。整個電療療程裡,人體不會對電療感覺任何異樣,上床治療前後基本上感覺沒有差別。

不過,電療必須非常準確,稍有誤差輻射會被射到鼻咽後面的腦幹。電療過程中,病人會被要求平躺在固定位置,確保輻射位置不會偏差。即使使用高級的電機,若沒有維持病人的身體在正確位置,輻射就會有誤差。設計療程期間,頭罩可以固定病人於板上,便能每次都將輻射精準地射到適當的同一位置。每次設計療程,我們的病人都會戴上頭罩接受電腦掃描,正電子、磁力共振等影像融入頭罩後會進行定位,然後計算。我們通常會使用直線加速器或螺旋刀。排除成本問題,螺旋刀一般比直線加速器覆蓋更精準,容易控制劑量,360度螺旋式方法亦可攤分其餘正常器官的劑量,減輕副作用。

病人於電療期間每天都需要戴上頭罩,電療初期副作用不多,慢慢會因為咽喉發炎、口腔發炎引致喉嚨痛、痰多、吞嚥困難而消瘦,持續消瘦又會造成「離罩」(頭罩易鬆脫)。所以,電療期間令病人最難受是進食問題。我們會建議病人多餐少食、飲營養奶,避免「離罩」及重新造頭罩定位。剛才提過,電療及化療是我們既定最標準的治療方案,一般情況下電療療程需要多長時間?我們建議每日1次,一星期5次,起碼維持6.5至7星期,所以電療絕對不是一次起、兩次止的事情。如需化療,建議每個星期或每3星期1次,按病人的身高及體重調整劑量,治療期間亦需監測副作用。

有病人聽聞鼻咽癌病人接受電療會非常痛苦,事實上只要病人得到適妥照顧,例如在治療期間調較止痛藥、漱口水或其他藥物,減少病人分泌。雖然抗癌過程艱辛,但極大部份病人都能順利捱過。更重要的是,治療過程其實算是「有期徒刑」,80%至90%病人克服療程後都能康復。只要大家捱過療程,便能開始一片新天地!




癌症病人扮靚靚之防曬攻略

作為一位貪靚的女士,筆者一向著重防曬;作為一位腫瘤科醫生,我也經常提醒病人要做好防曬措施。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將紫外線輻射歸類為1級致癌物,亦是最高等級的致癌物;癌症病人使用的一些癌症藥物,特別是化療藥,有可能對皮膚造成影響,或會導致色斑或色素加深問題,而曬太陽更會加劇影響,故此使用防曬產品實屬必要。

不少病人會問:「應如何選擇防曬產品?」其實至今仍未有實際數據去證明防曬產品成分是否完全對人體無害,不過,風險比較高的防曬成分倒是有幾個值得提提。先講物理性防曬,物理性防曬通常含有氧化鋅(Zinc oxide)或二氧化鈦(Titanium Dioxide),這些均是粉狀物質,當紫外線射到粉狀物質上,會反射或折射,藉此減少皮膚吸收紫外線,而這兩種成分均是FDA認可安全使用的物料。但要留意,近年出現一些名為納米配方的成分,由於現時缺乏相關科學數據,未能確認人體究竟會吸收多少這類物質,所以還是建議病人使用傳統防曬產品。

物理性防曬成分有可能阻塞毛孔,用在皮膚上可能會黐𥹉𥹉,因此市面不少防曬產品會混合化學性成分,從而改善質感。化學成分中,要留意是否含有二苯甲酮(Oxybenzone、Benzophenone-3、BP-3),雖然這是FDA認可的成分,但有可能引起皮膚過敏反應,吸收到血液中,並會模擬和發揮雌激素的作用,雖然未有正式數據指與乳癌有關,但最好盡量避免使用。

甲氧基肉桂酸辛酯(Octinoxate)也是常用的防曬成分,能吸收紫外線UVB,但有可能擾亂荷爾蒙,導致皮膚老化;棕櫚酸維他命A(A Retinyl Palmitate或Vitamin A Palmitate) 可能加速皮膚腫瘤細胞生長;甲基水楊醇或胡莫柳酯(Homosalate)可能對激素有影響,產生有毒代謝產物;奧克立林(Octocrylene)則可能破壞細胞導致突變。經常聽到的對羥基苯甲酸酯防腐劑(Paraben Preservatives),則可能誘發過敏反應,更有人質疑這化學物質是乳癌發病率上升的元兇,但確切關係尚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最後來個溫馨小提示,防曬產品度數要超過SPF30才可保護皮膚,而且每兩個小時需要補塗足夠分量,以減低患上皮膚癌風險;正確使用防曬產品,而防曬產品又是安全的話,對大家有利而無害





癌症病人要戒口?可否食中藥靈芝?破解癌症飲食迷思!

對陪伴癌症病人的家人來説,通常他們都會問到可以為病人準備什麽食物。事先聲明,我不懂烹飪,因此無法教導大家下廚。但正如我剛才提到,西醫著重均衡飲食,可以根據食物金字塔,進食碳水化合物,多菜少肉,補充更多蛋白質。

癌症病人是否需要戒口?

不少家屬都會問及癌症病人是否需要戒口,其實站在西醫角度,病人並不會因為進食某些食物而令病情惡化,甚或預防復發,都未有足夠數據證明,所以一般而言,癌症病人並不需要戒口。

癌症病人能否進食補品、中藥、靈芝、雲芝?

至於市面上有不少天然的補充食品,不少患者確診的時候,身邊的朋友都會建議患者進食補健產品。不論是補健產品或是一些含有中藥成分的食品,在化療初期,我認為患者並不是要對這些食品避之則吉,但因為化療屬於毒藥,毒性較大,因此醫生會希望先掌握病人對化療有否任何嚴重的不良反應,譬如肝腎功能是否受到影響,如治療初期同時接受化療和服用補健產品、中藥,即使驗血發現肝腎功能有問題,現階段醫學技術亦難以分清肝腎功能受影響的原因,如患者只進行化療而沒有進食其他補健產品,醫生便可以分清問題單獨由化療引起,從而調節化療劑量,甚至轉換另一種藥物。因此西醫並無特別要求病人戒口,不過於治療初期,患者應避免進食一些含天然成分的補充劑、靈芝、雲芝,或一些含中藥成分的食物,到治療開始一段時間後,醫生經已掌握初步數據,知道患者沒有承受太大副作用,患者便可以採用循序漸進的方式進食這些食品,作為醫生,亦願意跟患者共同承擔風險,在患者進食補品後監測病況數據有否出現偏離,再視乎情況作出微調。

癌症病人能否食鷄?

除了剛才提及的補品及天然食物之外,不少病人都會問及能否進食鷄、燕窩等食品,坊間有不少文章指這些食品含女性荷爾蒙,而乳癌病人進食含女性荷爾蒙的食物後有機會刺激癌細胞的生長,因此我想就此略作解釋。其實市面上不少鷄食品已標明不含激素,除非購買黑市鷄,否則將鷄去皮,鷄胸肉便是一個蛋白質的優質來源,適合癌症病人食用。當然,鷄皮及鷄腳比較多鷄皮,因此患者應避免進食,不過偶然進食亦無傷大雅。

癌症病人能否進食燕窩、雪蛤膏?

至於燕窩、雪蛤膏、珍珠末,患者需要特別小心,因為這些食品含有較多天然成分的女性荷爾蒙,乳癌病人便應避免進食。

癌症病人能否進食鷄蛋、牛奶?

至於鷄蛋、牛奶,市面上不少公司亦有為這些食品進行測試,辨別哪些食品含有激素、女性荷爾蒙。病人可根據這些報告去選購食品,便可以安心食用,因此病人無須太過擔心治療期間的日常飲食。









體檢不用年年做!女士驗身3大謬誤

市面上的驗身套餐五花八門,不少醫療機構都指自己的驗身計劃最全面,而且價錢昂貴,由幾千至過萬不等,究竟該如何選擇?以爲驗得越多項目就越抵?不如先搞清楚以下謬誤,避免無謂花錢!

謬誤1:人人都驗身,所以我也要驗身?

不少人因爲有購買醫療保險,覺得可以claim就claim,有年輕女生甚至每年都全身檢查,以爲驗得越多就越健康。其實驗身計劃因人而異,醫生一般會先了解求診者的風險因素,例如年紀、家族病史等等,再建議求診者進行什麽檢查。以女士的乳房X光造影檢查為例,一般40歲或以上的女士才建議每兩年做一次檢查,20-39 歲的女士如非必要,可以按醫生建議才接受檢查。另外,測試子宮頸癌的柏氏抹片只適用於曾經進行過性行爲的女士,未曾進行過性行爲的女士無需跟風!

謬誤2:定期做足全身檢查就確保無病?

全身檢查多數會包括電腦掃描、腸鏡、胃鏡,但其實每項都存在風險。例如電腦掃描的圖像會比X光清晰,但輻射量同時比X光多出數百倍,所以醫學界一般不建議病人定期進行全身電腦掃描。即使病人做完全身電腦掃描無發現任何問題,都不代表身體吸取大量輻射後不會產生其他反應。若醫生懷疑病人患癌,通常都只會針對身體某個器官進行電腦掃描,避免病人吸取過量輻射。至於腸鏡、胃鏡等入侵性檢查就更高風險,若無任何病徵,又無家族病史,其實不建議無緣無故經常進行檢查。以大腸鏡為例,若未曾出現任何大腸癌病徵,一般建議50歲或以上才考慮每5年才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謬誤3:癌症指數呈陽性=有cancer?

不少驗身計劃指可以透過簡單驗血,檢測血液中的腫瘤標記(如AFP、CEA、CA-125等),令驗身者得知自己有否患癌。不過即使驗身者沒有患癌,亦有其他因素可能令癌症指數異常,例如一些炎症例如急性肝炎、尿道炎,甚至女士懷孕亦有機會令指數升高!事實上,醫生比較常用癌症指數監測已確診患癌病人的治療成效或康復後的復發風險,而非用作確診患癌的單一指標,所以一般市民如非醫生建議,無需進行癌症指數檢查,即使發現癌症指數過高,亦應該尋求醫生意見,切勿自己解讀,胡亂作進一步檢查!









化療期間服中藥的困惑

不少癌症病人接受化療期間,認爲中藥可以調理身體、舒緩化療副作用,亦有人相信中西合璧定會令治療效果更加顯著,令化療進度更為理想。病人希望能夠在得到腫瘤科醫生的同意下服用中藥,從而達到他們期望的效果,但醫生卻普遍不建議病人同時間服用中藥,箇中原因,並非因爲醫生否定中藥的效用,只是醫生擔心西藥和中藥兩者混合後會發生相互作用,影響病人的肝腎功能,繼而影響治療成效。

中西藥學繁複 未能證實無衝突

中醫學博大精深,每一條藥方内含的成分複雜,只要稍微改變藥材的份量或煮法,療效和副作用可以截然不同。儘管現今科技發達,仍難以有系統地將不同化療、標靶以至免疫治療藥物與不同種類、份量的中藥全盤納入考量,以避免兩種藥物的藥性互相影響。

再者,西醫系統講求科學根據,而目前實在未有足夠數據證明化療與中藥並無衝突。

中西藥同用 難區別副作用原因

所謂是藥三分毒,尤其是用於治療癌症的藥物,皆有可能影響肝腎功能。若然在西醫治療開始時同時以中藥調理,當出現肝腎問題時,醫生便難以區別是中藥還是西藥的緣故,或是因兩者的化學反應而起。我經常以顏色作比喻向病人解釋,假設中藥是黃色,西藥是藍色,肝腎功能受影響就是兩者混和的綠色。由於現時暫未有方法區別藍色與黃色的比例,所以若肝腎功能受到影響,醫生便可能需要調整藥物份量,甚至停止藥物治療,繼而影響治療進度。

治療腫瘤相當複雜,除抗癌藥物之外,假如病人還患有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壓、糖尿病等,醫生便需要協調病人本來已經服用的藥物。若病人沒有服用中藥,腫瘤科醫生便可以清晰地評估病人對藥物的反應,根據情況調整藥物劑量,同時醫生與病人也不用額外承擔難以估計的風險。

灰色地帶 靠醫患關係維繫

不過,癌症畢竟是種頑疾,醫生明白病人與家屬都希望用盡世上所有方法去治療,對於醫生的斷言拒絕,一些病人或會覺得失望、不甘心,甚至有病人索性不和醫生溝通,偷偷服用中藥。

在剛剛開始化療時,病人確實不應使用中藥,好讓腫瘤科醫生可以充分掌握化療對病人的副作用。但在化療兩至三個月,大致掌握初步情況後,我個人認為這灰色地帶可存在妥協空間,病人可以和醫生溝通使用中藥,惟前提是醫生、病人與家屬之間必須保持理性討論,以達到合理期望。當然,期間醫生需要與病人緊密溝通,觀察有否出現額外的肝腎干擾或副作用,盡量避免中西合璧引起的任何不良反應。

其實不少病人服用中藥都只是「求個安心」,害怕錯失治療良機,但所謂「食得鹹魚抵得渴」,病人要明白同時服用中西藥並非完全無風險。如果病人有合理期望而又願意承擔潛在風險,我一般不會反對病人在化療期間使用中藥,但醫患間必須保持緊密溝通,讓病人感覺安心的同時,亦希望能把風險減到最低。





癌症瑣碎事: 癌症香薰治療really work?

癌症病人大都會因病情而出現不同症狀,例如關節酸痛、咳嗽、氣喘、便秘等,同時治療癌症或多或少會使用一些具有毒性的治療,或會為癌症病人帶來副作用,例如標靶治療有機會引起皮疹、化療又會引起嘔吐、掉髮、肌肉麻痺,導致許多病人除了本身治療的藥物外,還要使用輔助藥物去紓緩治療引致的副作用。不過身體吸收得太多藥物,除了會增加器官負擔外,還會增添病人心理壓力,所以不少病人都希望尋求一些另類的紓緩方案,減少對藥物的倚賴。近年越來越多病人使用香薰和精油療法,聲稱藉著藥物以外的方式,改善因病情和治療而引致的副作用,又會否是癌症病人減輕治療的副作用的另一途徑?

什麼是香薰療法?

香薰療法是使用植物精油作為媒介,透過進行按摩、浸浴、薰香等方法,將從植物萃取的精油進入身體,達到改善身心的目的。香薰療法可以與其他療法,例如按摩和針灸,以及標準藥物一起使用,當中會使用許多不同類型的精油,包括洋甘菊、薰衣草、茶樹、薑、佛手柑等味道,每種精油含有不同的化學成分,因而影響其氣味、使用方式以及對人體的影響。

大部分使用香薰療法的癌症病人,都希望改善生活質素、減少癌症及治療引起的壓力、焦慮、疼痛、噁心和嘔吐等症狀。



醫學角度:研究數據不足難證實香薰療法的成效

許多對香薰療法有興趣的癌症病人,也會很想知道,究竟香薰療法是否適合癌症病人使用?以及真的可以紓緩癌症症狀和治療的副作用?

首先講解一下,癌症病人最常使用的治療是電療和化療,而這兩種治療都會導致一些副作用,例如胸悶、作嘔、嘔吐、暈眩、遲鈍、便秘、手趾和腳部刺痛等等。某些種類的精油被認為具有抗炎作用,可能有助改善關節炎和肌肉疼痛;避免感染;減少焦慮,幫助解決睡眠問題;改變心跳或呼吸速度,從而令人感到平靜或興奮,所以透過皮膚按摩或呼吸將精油吸入人體,可能可以引起身體反應,達到紓緩身心的效果。

一直以來有很多研究,嘗試證明香薰療法可以有效減輕癌症治療副作用。2016年一項外國研究比較了使用香薰療法配合按摩的癌症病人,和只使用按摩的病人,他們的症狀有沒有得以減少。雖然研究顯示香薰療法配合按摩可以對紓緩壓力、焦慮、痛楚方面有比較積極的影響,但由於數據不足,因此難以證明香薰療法對紓緩癌症副作用有實際作用。

另一方面,亦有不同研究分析不同類型的植物油,例如荷荷芭油和玫瑰果油可否減少電療對皮膚的影響;也有研究薑、薰衣草、橙和荷荷芭油是否可以緩解由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焦慮、疲勞、失眠、食慾不振等症狀;這次研究也有發現吸入檸檬和薑味的香薰精油,可以增加唾液分泌,有助減少放射性碘治療對唾液腺的傷害。不過單靠這次的研究,有關數據始終不足以作出實質建議,證明香薰精油可以真正有效減少癌症治療副作用。




心理角度:香薰治療配合按摩可增進感情

作為腫瘤科醫生,我認為如果病人本身對某些香薰精油沒有過敏反應,加上那些精油對病情是無害的話,其實一試無妨。很多時候,香薰療法都需要利用按摩手法配合,我非常鼓勵癌症病人的伴侶或家人,可以幫助病人進行一些按摩的動作,雖說精油按摩的作用仍有待商榷,但通過為病人按摩,絕對可以帶來心靈上的支持,增進大家的感情。生活在融洽的環境,我相信也有治療的力量,再加上配合治療,可以令療效事半功倍。

其實香薰療法是一門非常艱深的學問,很難以簡單的篇幅告訴大家香薰治療「有」或「沒有」實際效用。不過作為醫生,我也非常樂意和大家分析一下,究竟哪些類型的另類療法適合癌症病人使用,而這些療法對病人又有什麼好處或壞處。

在醫生的立場,最主要的關切點是,香薰療法會不會有機會令到病情惡化,或者引起過敏反應等其他副作用。不過,由於精油的種類實在是非常多,難以一概而論有哪些精油是癌症病人可以和不能使用,所以我會建議使用香薰療法的癌症病人,使用一些常用的香薰精油,例如是薰衣草、洋甘菊、檸檬等。如果大家從某些途徑得知一些另類的香薰治療,而且要使用比較少見的精油,最好還是先諮詢醫生或合資格香薰治療師的意見。



香薰精油或會引致皮膚敏感、氣管發炎

主要使用香薰治療的癌症病人,大部分目的都是希望配合電療、化療,減少引致的副作用,但大家必須留意,暫時仍未有實質數據,顯示香薰療法可以治療癌症和預防癌腫,各位病人亦不應該以香薰療法作為主要治癌的方法。同時,即使使用香薰療法配合治療,也要適當揀選精油,以及要從有信譽的店舖購買香薰精油和儀器,因為不同的製造商所提供的精油製造方法可能有所不同,引致其所發揮的效用也會有所差別。

除了要留意香薰精油會不會加重病情外,也要考慮病人本身可不可以承受香薰治療,有些病人會對某類香薰產生過敏反應,例如搽在皮膚上的精油有機會引致皮膚發炎,又或者透過霧化香薰機釋放出來的香薰,也有機會引致氣管發炎。

香薰治療成效暫未被肯定使用精油要注意

市面上有些香薰精油聲稱可以讓病人、甚至小朋友飲用,這是絕對不建議的。因為香薰精油對治療癌症和在安全層面上的科學理據,暫時仍是非常薄弱。過去有些案例顯示,因為患者長期在皮膚上使用精油,而引致皮膚出現過敏;如果在曬太陽之前使用某些精油,亦可能會使皮膚對陽光更加敏感,更大機會造成曬傷;甚至有些精油有機會加劇電療的反應。

因為每個人對精油的反應都不同,所以在使用每一種精油之前,建議先嘗試塗少量在皮膚上和先嗅一下,看看會不會出現不良反應,沒有問題才繼續使用。

癌症病人面對病情,以及治療所帶來的副作用,其中造成的壓力非旁人可以容易理解,而且透過藥物去紓緩由藥物引起的副作用,實在對病人的身心都會造成龐大負擔。雖然香薰療法的效用現在仍在研究當中,但如果有藥物以外的方式,令病人容易接受之餘,也可以同時舒緩症狀,相信各位病人都會樂於嘗試,令抗癌日子變得與從前不一樣。


癌症瑣碎事:北風起周身痕

每年踏入冬季,當強烈季候風信號或紅色火災警告信號持續生效時,我的病人群組常出現北風起周身痕的有關訊息及皮膚相片.腫瘤病人身上於一兩天內長滿又痕又癢的紅點,一定倍感擔心緊張,因為他們正值服用抗癌藥物期間,擔心紅點是抗癌藥物的副作用而出現特別嚴重的敏感反應,甚或代表一種信號反映自己病情惡化.這裡有兩張圖片,其中一張是病人經常發給我的近照,另一張則是我工人姐姐的(某天工人姐姐於廚房中被我看見與病人一模一樣的全身紅疹,正好拍照讓大家參考,藉此好好講解一下).

無論發生於癌症或非癌症病人身上,究竟因北風起而身體長滿又痕又癢紅點是什麼情況呢?其實這是很常見的異位性皮膚炎(濕疹),主因是天氣乾燥而誘發皮膚發炎.如果大家細心留意,例如到日本這天氣較乾燥的地方旅行時,泡完溫泉一刻倍感舒適但翌日卻全身發癢,兩者情況分別不大.大家未必察覺,因為懷著興奮的心情旅行,當下未必記得曾經一身痕癢,其後大家互相分享旅遊經歷時又會突然喚起如此記憶.因此,病人其實不用擔心北風起周身紅點的情況,這並非常見的藥物反應,只是因為天氣乾燥而引起皮膚發炎.

病人又會分享,我的皮膚一向不錯,從未有如此情況發生,為何現在才有這皮膚問題?其實經歷過腫瘤治療後,皮膚質素會明顯下降,或變得非常乾燥,加上腫瘤病人未必飲用足夠水份(很多病人每天飲用的水份甚或少於一公升),皮膚質素隨之然變差.如果病人並非肝腎功能出現問題,飲了過量水份或會導致水腫的話,其實大家最好每天飲下兩至三公升的水.洗澡後要有適當的護膚程序,包括塗抹保濕成份的護膚箱,尤其於服食如肺癌用的標靶期間,全身任何時候都會乾燥及長滿紅疹,何況是北風起的時候呢?我的病人甚至需要每隔數小時塗抹保濕成份的護膚品.除此之外,有醫學文獻指出抗癌治療期間,例如使用肺癌標靶而出現皮膚乾燥及發炎狀況的話,可以每天定時使用豬油膏.醫學文獻建議病人每星期使用500克的豬油膏,才達致皮膚保濕的效果並減少出現皮疹的問題.因此,癌症病人護理皮膚,最好的方法是飲用足夠的水份,改善生活習慣不要用太熱水溫洗澡,洗澡後也要好好使用保濕產品讓皮膚保持濕潤,配合每天塗抹三四次如豬油膏的護膚產品保持皮膚滋潤,從而減少皮膚痕養的滋擾.如果情況持續或嚴重,我們甚或要應用治療濕疹的方法護理.除了處方口服的止敏藥之外,也有機會處方含有類固醇成份的藥膏來改善痕癢.絕大部份病人透過藥物調整後都能改善皮膚問題,抗癌治療繼續同步進行,不會影響治療進度.

當然,大家也要非常小心,不可能北風起,就把皮膚問題歸咎於天氣乾燥.不同的抗癌藥會出現不同的皮膚反應,我建議大家向你的主診醫生尋求協助,檢查及評估皮膚狀況引起的原因.近日實在收到太多類似的皮膚相片,所以在此跟大家好好分享一下,讓大家無需因為皮膚狀況變差,未見主診醫生已經嚇死了.




0 views0 comments

Recent Posts

See All

癌症病人的皮膚瑣碎事 (6)- 給癌症病人的護膚 Tips!

特別鳴謝: 皮膚科專科醫生Dr Steven Loo (盧景勳醫生) 無論是防曬用品, 護膚以及化妝產品, 盡量都需要使用避免含有已知的致癌物或會有機會影響荷爾蒙系統的化學物質, 例如防腐劑 Parabens, 仿雌激素成分 (Octinoxate, Oxybenzone,...

癌症病人的皮膚瑣碎事 (5): 癌症病人可否使用醫美療程?

特別鳴謝: 皮膚科專科醫生Dr Steven Loo (盧景勳醫生) 隨住醫學發展不斷進步, 癌症病人壽命不斷延長, 完成癌症治療後保持靚靚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靚靚可以令女性病人更加自信, 心情更加好, 間接提升免疫力, 亦有機會增加抗癌功效! 所以, 在安全的情況下,...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